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功能与实现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8:27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功能与实现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商业银行 实现模式 增值型内部审计 功能定位
【摘要】: 2006年我国入世承诺期结束后,外资银行已全面进入中国,世界经济正以全球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崭新姿态飞速向前发展,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已经日益激烈。在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全面接轨之时,面对风险聚集的金融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既是依照有关法律和国际惯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是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益和防范风险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但作为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的主要监督手段,通过发现风险提出建议可以为银行减少损失,通过发挥威慑作用可以制约经营者的违规违法行为并督促经营人员勤勉尽责创造更好的业绩,归根到底,内部审计本质上就是一种防范经营风险、增加银行价值的有效机制。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型,是内部审计在企业组织机构战略重组中维系自己的地位的必然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提出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用“独立、客观”取代了“独立”,将独立和客观置于同等地位,这说明内部审计不能再固执地看待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自我完善机制,主要决定于它所进行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客观公正性,不能片面的强调独立性而损害内部审计价值的增值。 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更好地发挥增值型内部审计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以此为银行机构增加价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我国的金融领域正逐步的对外开放,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将涌入中国市场,争夺这块难得的“蛋糕”。在这种改革背景下,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改革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置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差错防弊,这样传统的银行内部审计理念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目的定位,树立由“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的观念,使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逐步由合规、真实性审计向效益、风险性审计发展,以实现最终的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面临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银行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而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内审人员虽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但作为银行内部的主要监督手段之一,通过发现风险提出建议可以为银行减少损失,通过发挥威慑作用可以制约经营者的违规违法行为并督促经营人员勤勉尽责创造更好的业绩,归根到底,内部审计本质上就是一种防范经营风险、增加银行价值的工作机制。内部审计涵盖的内容已经从监督延伸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机构治理,这就要求改善以往的审计制度和模式,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设。在当前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改革实践快速推进的同时,银行的内审部门在审计模式、范围、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明显显得落后,为适应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潮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促进作用,内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风险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改进技术手段,提高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水平,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银行的高风险领域,以增加审计价值,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虽然为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做出了贡献,但是与世界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欠缺,监督能力有限;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银行治理结构缺陷和稽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风险意识淡薄等。与西方现代内部审计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差距意味着未来发展的空间,差距意味着机会。在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现代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的要求之下,借鉴西方内部审计先进理论和技术是中国内部审计未来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应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对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发展机制,确立特殊服务理念,推进银行内部审计国家化发展;科学组织机制,科学设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保障内部审计增值价值的实现;技术优化机制,注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优化,为银行增加价值服务;审计人才保障机制,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本文研究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目的是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论文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的7次修改为出发点。通过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最佳实务”,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构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完整体系。在比较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企业采取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提出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模式的建议。笔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可以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结合分析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模式,发挥内部审计为银行“增加价值”的作用;建设性的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服务型、控制型和评价型三种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模式。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思路,增值型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带来了型的机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传统稽核型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在商业银行确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和实现模式,有助于商业银行从根本上转变内部审计的监督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第二章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转型、特点及时代意义,首先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分析,然后是基于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生的审计类型定义上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独有特征;第三章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及效用分析,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确立和其对内部审计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其分为外生功能、内生功能以及价值考量三个方面进行功能定位和效用分析;第四章是分析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首先是通过双鸭山分行四马路支行案件的分析,引出对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思考,然后通过以我国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详细介绍以及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五章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模式,对增值型内部审计框架体系的充实和扩充,重点介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与实现模式,以此作为组织增加价值为最高目标,横向上以服务型、控制型和评价型三大增值模式进行详细阐述。第六章立足与本文第三章第五章的结论,着重分析推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改革提高有益的一些启示:发展机制,确立特色审计服务理念,推进银行内部审计国际化发展;科学组织机制,科学设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保障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实现;技术优化机制,注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实现,为银行增加价值服务;审计人才保障机制,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这也是整篇论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问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章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现实性。研究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章比较多,但是从商业银行增值的视角切入内部审计的文章还不多见,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出台以后,对增值的理念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研究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本文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定义的7次修改为出发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的特点,将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增加价值为出发点,确定文章的研究范围。以商业银行的角度将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发展阶段进行系统研究,归纳了三种增值型模式:服务型、控制型和评价型增值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注重将理论的定义导入操作实践中,利用各种案例将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文中较多采用图表的描述手段加强形象的阐释。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在研究内容上属于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研究范畴,因此引用的案例、实务数据较少,文章不够丰富。未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实务进行调查,未进行深入的实证检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现代商业银行 实现模式 增值型内部审计 功能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39.45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3
- 1. 导论13-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8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2 研究意义16-18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8-21
- 1.2.1 研究思路18
- 1.2.2 论文结构18-21
- 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21-33
- 2.1 内部审计的发展与转型21-28
- 2.1.1 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历史成因与发展分析21-25
- 2.1.2 中国内部审计的转型过程25-28
-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和特征28-31
- 2.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时代意义31-33
- 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及效用分析33-42
- 3.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确立及其对内部审计发展的推动33-34
- 3.2 内部审计增值性的功能定位与效用分析34-42
- 3.2.1 增值功能价值的确定和增值的度量34-36
- 3.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36-42
- 4.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42-53
- 4.1 个案折射制度缺陷42-47
- 4.1.1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欠缺,监督能力有限43-44
- 4.1.2 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落后44-45
- 4.1.3 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45-46
- 4.1.4 稽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风险意识淡薄46
- 4.1.5 执行力度与内审理念尚未转变46-47
- 4.2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模式研究分析47-50
- 4.2.1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发展47-48
- 4.2.2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程序和框架48-50
- 4.2.3 建设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评价50
- 4.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市场机会分析50-51
- 4.4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基础条件51-53
- 5.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模式53-65
- 5.1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实现模式53-54
- 5.2 服务型增值实现模式54-57
- 5.3 控制型增值实现模式57-59
- 5.4 评价型增值实现模式59-65
- 6. 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保障机制65-75
- 6.1 发展机制:确立特色审计服务理念,,推进银行内部审计国际化发展65-66
- 6.2 科学组织机制:科学设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保障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实现66-67
- 6.3 技术优化机制:注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实现,为银行增加价值服务67-70
- 6.4 审计人才保障机制: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70-74
- 6.5 后记74-75
- 参考文献75-77
- 后记77-78
- 致谢78-79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伟坤;敏实集团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14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714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