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救灾资金审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7:36
本文关键词:当前我国救灾资金审计问题研究
【摘要】:近十几年,我国频频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如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大姚地震,2008年年初的南方冰冻灾害以及当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安定构成威胁。灾害无情人有情,地震发生后,大批政府拨付的救灾资金被紧急下拨到灾区,海内外人士慷慨解囊,短期内数量巨大的救灾善款和物资汇集到灾区。能否有效管理这些救灾资金,做到物尽其用,是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审计监督作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保障救灾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救灾资金审计开展较晚,从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到2003年大姚地震,再到2008年汶川地震,我国救灾资金审计经历了一个由事后审查到全程跟踪,由揭露问题到防范问题,由单打独斗到联合审计,由简单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反映出审计理念在过去十多年间的发展脉络。如今,审计已经成为救灾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保障资金安全,揭露系统风险和漏洞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的救灾资金审计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不少制度性和体制性的缺陷与问题。例如,面对危机,审计机构反应迟缓,应对仓促;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程序和方法缺乏危机针对性;审计查出的问题急需整改,但缺乏制度保障;审计报告的公信力普遍偏弱;等等。目前在我国学术界,针对救灾资金审计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 本文尝试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阐释救灾资金审计的特点及运行体制、机制,并发现和审视我国救灾资金审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经过研究,本文认为从总体来看,应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有关理论,以危机应对为导向,改进救灾资金审计体系,强化审计的监督和预防功能。具体来说,应以现有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为基础,对其程序设计和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使其更加适应公共危机条件下的审计外部环境。应当尽快建立危机应急预案,设立危机应对常设机构,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审计,增强审计手段的针对性,切实落实审计整改意见,并通过立法来明确审计在救灾资金管理中的地位,提高审计的独立性。通过以上综合性的举措,全面可持续地推进救灾资金审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救灾资金 救灾资金审计 公共危机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39.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引言12-21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16
- 1.2 文献综述16-19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0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20-21
- 第二章 救灾资金审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1-33
- 2.1 基本概念界定21-26
- 2.1.1 审计21-23
- 2.1.2 公共危机管理23-25
- 2.1.3 救灾资金审计25-26
- 2.2 救灾资金审计的理论26-33
- 2.2.1 委托代理理论27-28
- 2.2.2 免疫系统理论28-30
- 2.2.3 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30-31
- 2.2.4 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31-33
- 第三章 我国救灾资金审计的现状和问题33-41
- 3.1 当前我国救灾资金审计的现状33-37
- 3.1.1 以政府审计机关为主体,审计组织机动性强33-34
- 3.1.2 审计介入时点逐步提前,开始向跟踪审计转变34-35
- 3.1.3 审计取证方法不断细化,审计公告时效性增强35-36
- 3.1.4 初步形成监督合力,审计作用得到发挥36-37
- 3.2 我国救灾资金审计问题分析37-41
- 3.2.1 审计机构反应迟缓,应对仓促37
- 3.2.2 审计程序和方法缺乏规范性37-38
- 3.2.3 审计资源不足,审计成本高38-39
- 3.2.4 审计整改缺乏制度保障39-40
- 3.2.5 审计报告公信力弱40-41
- 第四章 当前救灾资金审计问题的原因分析41-47
- 4.1 审计人员危机意识薄弱,缺乏救灾资金审计应急预案41-42
- 4.2 审计体系无法适应公共危机的特点42-43
- 4.3 缺乏社会参与渠道43-44
- 4.4 救灾资金法律法规不健全44-45
- 4.5 政府审计独立性弱45-47
- 第五章 构建危机管理导向型救灾资金审计47-53
- 5.1 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尽快制定救灾资金审计应急预案47-48
- 5.2 建立常设机构,健全统一指挥、联合审计的机制48-49
- 5.3 扩大审计参与主体,重视多主体协作49-50
- 5.4 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审计机关职责50
- 5.5 落实审计整改,强化信息沟通50-51
- 5.6 推进审计模式改革,提高审计独立性51-53
- 第六章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5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静;;民间审计是否该由第三方委托[J];财会月刊;2010年20期
2 华金秋;;抗震救灾资金审计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岩;;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价值工程;2006年09期
4 张勇;于阳;;试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基于抗震救灾款物审计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10期
5 纪海波;;从抗震救灾谈中国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J];理论观察;2008年06期
6 何志武,贾蓉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J];理论月刊;2004年01期
7 王革;阎耀军;;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3期
8 石爱中;国家审计的政治思维[J];民主;2005年01期
9 ;各级审计机关一把手要作为第一责任人[J];中国审计;2008年10期
10 尹平;论我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辜勇;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的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语慧;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2 吴洪彪;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6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78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