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中延续护理
本文关键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延续护理的价值在临床医疗学界的探讨会继续持续下去,其在医疗及护理方面的影响是细致的、全面的,该护理模式的研究可以列为临床医疗服务探究领域的重要固定课题。
摘要:
目的:以Meta分析方式探索延续护理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状况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的病案资料,检索其他参考文献中有关延续护理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的影响结论,进行Meta分析。结果:80例患者在延续护理下心功能状况良好,其他病案资料对延续护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影响较统一,二者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74、0.83。结论:延续护理可改善冠心病心理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状况。
关键词:
延续护理;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状况;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6年6月收治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男55例,女2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7.16±2.16)岁。研究在现实病案分析的基础上,在知网检索“延续护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等关键词,寻找与本论题相近、相似的文献观点和结论,共6篇,发表时间2011-2016年。研究方法:对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服务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在符合延续护理模式下展开护理服务,内容如下:
①入院患者接受细致的身体检查,由专业的医疗小组、护理小组判断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预后、风险问题,并制定延续护理工作方案。
②治疗期间对相关护理服务工作进行跟踪记录,在延续护理报告中以时间顺序为基准,由负责患者的护理人员填写患者每天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功能状况的相关指标[1]。
③脱离危险期后,对在医院或已出院的患者进行继续护理,如继续每天记录患者心功能状况相关指标,对相关问题和风险进行处理和预防;以电话随访的方式,对出院患者进行每周2~3次的随访调查,关心患者生活感受、心率以及其他情况等,对其饮食、睡眠、服药及其他生活行为进行指导教育;安排出院患者每月15日、30日进行复诊,出院超过3个月,每个月末到医院复诊1次,根据复诊结果,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帮助。
统计研究80例现实病案,观察患者在延续护理下心功能状况的影响表现、是否在治疗期间或出院后出现不良反应等。同时,综述总结其他参考文献中对延续护理工作的评价,得出延续护理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影响的结论[2]。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使用Meta-Disc及STATA软件进行处理,χ2检验对各研究诊断比值比(DOR)进行异质性分析,Ⅰ2<50%则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Ⅰ2>50%则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3]。
二、结果
80例患者在延续护理下,心功能状况良好,其他病案资料对延续护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影响较统一,二者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74、0.83。见表1、表2。
三、讨论
本研究证明,在临床医疗课题综述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医疗工作者普遍肯定了延续护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状况影响,且也有很多资料在论述的基础上,引入了相关现实病案资料。本研究80例患者在延续护理模式下,治疗期间和出院后的心率、Kilip分级等表示患者心功能状况的指标均趋向于稳定、安全,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大于出院后。这说明,延续护理的安全性较高,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电话随访、定期复查的延续护理干预依然会给患者正确、专业的医疗指导及教育,使其能够躲避风险、正确服药、科学作息。其他6篇参考资料中所选1035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案研究,大部分研究结论对延续护理的价值表述直接、明确,甚至有些参考资料对延续护理进行了延展探究,包括综合性护理干预、循证护理干预、风险管理等,均间接说明了延续护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4]。
本研究选择80例现实病案资料进行研究,所选病案资料例数较少,所以其结论的特异度低于文献资料中所选1035例病案的结论特异度,分别为0.74、0.83,二者的特异度不大,也可表现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在医疗大众视野里,可以获得相对统一、完整且充满说服力的结论。
一方面,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最严重的阶段接受医院专业治疗,用药治疗及相关护理都相对专业、安全、全面,但疾病趋向稳定后,患者要面临出院后自身生活的各种问题,如应对不及时、不科学,很容易出现风险问题,严重影响、干扰最终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延续护理的工作模式能全面、系统地观察、监测患者每个治疗期间、恢复期间的身体状况,进而判断不同阶段的治疗是否有效,及时调整,调整后的治疗有效率会明显提高。总之,延续护理的价值在临床医疗学界的探讨会继续持续下去,其在医疗及护理方面的影响是细致的、全面的,该护理模式的研究可以列为临床医疗服务探究领域的重要固定课题。
参考文献:
[1]温雪梅,卢仁泉,郭林.中国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焦虑发病及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8(4):100-105.
[2]庞玉华,杨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126.
[3]金波,吴帮卫,庄心宇,等.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5,18(2):132-136.
[4]钱海兰,王君俏,缪爱凤,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47-450.
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的病原体。近年来研究发现,支原体可通过结合TLR2受体激活下游一系列细胞因子产生。
摘要:
目的:探讨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者血清促炎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方法:75例成年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病毒感染分为单一支原体感染和合并病毒感染两组。检测并比较支原体肺炎患者及12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7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合并病毒感染者19例(25.33%)。与对照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患者MCP-1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单一支原体感染患者(P<0.05)。结论: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MCP-1和IL-8表达显著升高,提示混合感染者存在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感染;细胞因子类;成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约17%~21%的成年人CAP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1]。MP感染肺外受累可导致重症MP肺炎,主要原因之一是合并病毒或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加重了肺炎病情。研究发现,成年人MP合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内毒素水平高于未合并病毒感染的患者,且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与血CRP水平呈正相关[2]。目前关于成年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毒感染的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单一或合并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分析其炎症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北京地区12家医院实验室确诊的门诊或住院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5.5±14.3)岁。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符合以下内容:①胸片证实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两种或两种以上临床表现[发热、咳嗽、咳痰、WBC>10×109/L或<4×109/L,肺实变和(或)湿啰音];②咽拭子支原体PCR阳性(检测试剂盒DaanGene,广州,中国)。排除标准:年龄<14岁;HIV感染或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者。
按照是否合并病毒感染分为MP单一感染组和MP合并病毒感染组。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为咽拭子病毒多重PCR阳性结果。其中支原体单一感染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32.9±13.6)岁;MP合并病毒感染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41.3±19.8)岁。该研究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标本采集及细胞因子检测
肺炎患者入院后第1天采集非抗凝血2ml,分离血清,同时采集12例健康成人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Bio-Plex悬液芯片技术定量检测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IL-17A、TNF-α、IFN-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浓度。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MP单一感染、MP合并病毒感染与健康对照组急性期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比较:见附表。75例MP肺炎患者中,19例合并病毒感染(25.33%)。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P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均升高,其中MP单一感染组患者血清IL-2、IL-6、IL-8、IL-17A、TNF-α、IFN-γ、MCP-1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合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1β、IL-2、IL-6、IL-8、IL-17A、TNF-α、IFN-γ、MCP-1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MP肺炎组比,MP合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均升高,其中IL-8、MCP-1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MP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的病原体。近年来研究发现,支原体可通过结合TLR2受体激活下游一系列细胞因子产生[3]。MP感染时机体可产生多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介导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本研究检测了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均明显升高。MP合并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IL-8、MCP-1水平明显高于单一MP肺炎患者。
各种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在猪支原体肺炎模型中也发现有明显增高[4]。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在MP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NF-α、IL-1β、IL-6是经典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早期炎症反应发挥抗感染作用。MP刺激后,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TNF-α,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局部浸润。IL-17A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同样能够促进MP感染后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活化。IL-1β和IL-6能够刺激肝细胞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和促进其他细胞因子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均明显升高,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在MP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2主要由Th1细胞产生,是机体强有力的T细胞生长因子,并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我们和Kurai等[5]研究中均发现MP感染急性期IL-2水平表达升高;而段世玲[6]认为MP本身或其分泌的毒素可导致T细胞活性下降,产生IL-2能力降低。
其在MP感染中的作用尚没有一致的结论。IFN-γ亦可由Th1细胞产生,可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以清除MP,在MP感染时发挥一定的保护效应[7]。IL-4和IL-10是常见的抗炎细胞因子,由Th2细胞产生,对细胞因子网络向Th1偏移具有抑制作用。有研究发现,IL-10能够抑制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因促炎细胞因子过度反应而导致的肺损伤[8]。本研究中MP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均明显升高,提示其在MP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肺炎支原体/IL-8/中性粒细胞轴在支原体肺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支原体感染早期渗出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溶菌酶和髓过氧化物酶发挥杀菌作用。
此外,IL-8水平变化程度与病情程度相关,本研究观察发现,合并病毒感染的MP肺炎患者IL-8水平较单一MP肺炎患者增高更明显,该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和肺部干啰音的比例也较高,提示IL-8可作为预测MP合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及病情判断的指标之一。MCP-1也属于趋化因子,能够募集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至损伤组织或感染病灶发挥抗感染作用。支原体感染促使MCP-1释放,从而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参与宿主抗支原体感染炎症反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支原体合并病毒感染患者MCP-1水平明显高于MP单一感染患者,提示混合感染时,肺炎支原体和病毒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使机体表现为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炎症细胞因子在MP肺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MP肺炎合并病毒感染时,细胞因子MCP-1和IL-8水平升高更明显,提示混合感染时机体可能存在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检测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对临床判断病情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荣,赵顺英.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2):1186-1188.
[2]韩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血WBC计数、C反应蛋白及内毒素水平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24-2925.
[6]段世玲.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07-108.
[7]黄晓菱,向志云,吴风华,等.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及血清IL-4、IFN-γ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44-246.
由于PLHA的生产经营能力有限,在开展PLHA生产自救项目时,可由与生产自救项目相关的技术人员,如农业生产、手工、加工等相关技术人员持续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生产自救项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避免因技术原因造成项目失败的风险。
关键词:
艾滋病;HIV;自救模式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增长,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人数已有相当的规模。染上艾滋病将会影响PLHA的劳动能力、就业范围,导致其收入降低。对于在染病之前收入低的PLHA来说,染上艾滋病无疑于雪上加霜;对于染病之前有较高收入者,可能会因病致贫。PLHA染病后收入的降低,会影响其获得有效治疗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个人甚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因PLHA支付能力不足,未能进行有效治疗,也可能造成艾滋病的传播。可见,增加和保持PLHA染病后的收入,对于PLHA个人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国多地开展了对PLHA的捐赠和低保等救助活动,但此类救助为一过性或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对PLHA的救助需求,还需要采用生产自救的方式进行救助,以持续增加PLHA的收入。我国陕西、安徽、湖北、贵州、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组织PLHA开展了多种生产自救活动[1-9],主要采取免费资助和小额无息贷款,支持PLHA开展养殖、种植、劳务、手工、加工、服务等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PLHA的经济和物质收入,对改进PL-HA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收入增加有限、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PLHA生产自救的模式。本文结合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等的实践[10]提出了5613326模式,供我国各地拟开展PLHA生产自救项目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等参考。
1“5条件”精选对象
PLHA生产自救项目的对象是低收入PLHA。理论上,所有低收入的PLHA都有生产自救的需求,但不是所有的PLHA都能够开展生产自救项目,如一些仍在吸毒的PLHA,为了获得毒资常常不择手段,甚至采取一些违法的方式获得毒资,存在较大挪用生产自救项目资金或变卖项目物质的风险,就不适合开展生产自救项目。
因此为保证生产自救项目资金的安全和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作用,应在有开展生产自救愿望的PLHA中,选择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生产自救的目标人群:①有较好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②无违法犯罪记录者优先,次为有违法犯罪记录,但现已改正者,如已戒毒者,或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1年以上无复吸者;③家人愿意提供支持者,家人对生产自救项目的支持是项目成功的保障,否则,生产自救项目成功的难度较大;④与邻居或PL-HA同伴关系融洽,生产自救项目也需要获得邻居或PLHA同伴的理解和支持;⑤多个PLHA合作作为生产自救团队,一个项目可以使多个PLHA受益,因此,此种形式值得鼓励。具体的选择方法可采取有意愿的PLHA志愿报名,填写申请表,由项目管理方组织有关人员按上述条件进行打分评选,择优选择PLHA作为生产自救的对象。
2“6因素”精选项目
选择适宜的PLHA生产自救项目是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时综合考虑以下6个因素:①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有市场需求。尽量不选择市场竞争激烈的领域,而且所选项目最好具有持续的市场需求。②项目应在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所准许的范围内,不涉及违法生产经营活动。③项目要适合PLHA的身体条件和文化素质。不能选择有重体力劳动、有毒有害、易导致皮肤粘膜损伤的项目;同时,要选择与PLHA文化素质相匹配的生产项目,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PLHA,应尽量选择简单、对经营能力要求不高的项目。④要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气候、水土适宜)和社会环境(当地政府、部门、社区不反对)的项目,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持续地实施生产自救项目。⑤生产自救项目的规模要小。生产自救项目的资金有限,有限资金可以支持多个小规模项目,从而可以让更多的PLHA受益,同时可以减少项目不成功所造成的损失,项目支持额度以10000元以下为宜。⑥生产自救项目周期要短、见效要快。
低收入的PLHA生活贫困,急需资助,难以承受很长时间才有效益的项目,项目周期以数月到1年为宜。基于上述因素,PLHA生产自救项目可选择家庭(或小规模)畜禽水产养殖,农作物、蔬菜、水果、药材种植,手工艺品制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茶馆等休闲服务,,各种中介服务,劳务等项目。具体可由项目管理人员与PLHA、相关生产经营专业人员根据上述6个因素,反复讨论,确定项目。
3制订“1个系统性”项目方案
在选定项目后,项目管理人员要与PLHA、项目相关的专业人员、多部门与社区干部等共同制定生产自救项目实施方案,或委托与项目相关的专业公司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组织有关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并修改完善。方案包括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自救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包括项目总目标、具体目标,主要策略与活动,具体的方法技术,时间进度,经费预算,风险控制,实施和支持人员安排等内容。特别在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营销方面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总体上,方案应具体、可操作。
4“3心”实施项目
PLHA作为生产自救项目的主要受益者和具体实施者,要想项目能够成功并持续受益,需要做到:①尽心,即PLHA要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尽心尽力实施项目。PLHA:一是要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辛勤劳动、认真经营;二是要积极动员家人和朋友参与、支持项目实施,或与其他PLAH通力合作共同实施项目。②恒心,生产自救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需要PLHA持之以恒,踏踏实实的劳作,并主动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成功。③感恩之心,生产自救项目的经费是各种途径募集的善款,来之不易,PLHA不能挪用、浪费项目的每一分钱。如果有赢利,可以拿出部分赢利救助其他PLHA,回报社会。同时,PLHA要主动向项目管理方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并对出资方、项目管理方及相关的支持人员表示感谢。
5“3阶段”提供持续性的技术支持
由于PLHA的生产经营能力有限,在开展PLHA生产自救项目时,可由与生产自救项目相关的技术人员,如农业生产、手工、加工等相关技术人员持续提供技术支持,以提高生产自救项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避免因技术原因造成项目失败的风险。具体的技术支持包括:①前期技术培训,即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对PLHA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可采用实战化的操作培训,使其完全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②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在生产自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技术问题,如养殖、种植时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相关技术人员要及时提供支持,解决问题。③售后技术支持,即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后,需要专业人员帮助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帮助PLHA在生产经营时进行有针对的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6“2方式”避免选择性歧视
在开展生产自救项目时,可能出现因仅选择PL-HA作为对象而暴露PLHA的身份,导致对PLHA的歧视,从而影响生产自救项目的顺利实施,可采取以下方式避免选择性歧视:①扩大生产自救项目的覆盖范围,可选择一些生活贫困的非PLHA作为生产自救项目的实施对象,避免因生产自救项目贴上艾滋病的标签。②在开展生产自救项目时,可先期在PLHA所在社区开展减少歧视、关怀PLHA的活动,特别是对已经暴露身份的PLHA,开展包括政府、多部门领导慰问,社区人士帮扶等活动,减少社区歧视。
7“6方法”强化项目监管
由于PLHA生活贫困,生产自救项目提供的经费、物质对他们是很大一笔财产,可能出现PLHA因生活所急需而挪用项目经费、变卖自救物质等情况。为避免前述情况的发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监管:①在与PLHA签订协议时,要明确的约定项目经费和物质不得挪作他用,如为贷款项目,可由当地社区干部或知名人士作为担保人。②分期投入项目经费或物质,在前批投入被实质性使用后,再投入下一批。③要求PLHA定期向项目管理方报告项目进展。④项目管理方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现场督导,查看项目实施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⑤选择PLHA所在社区的社区干部或其他人员作为现场监督人,随时进行现场监督;⑥对有挪用项目经费和物质情况者,要及时终止项目,对恶意者甚至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诸多实践证明[1-9],帮助PLHA开展有效持续的生产自救不仅能增加他们染病后的收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PLHA的随访依从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如何保障生产自救项目取得持续性成效,需要充分发挥PL-HA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出资方的倾情相助、需要项目管理方的精心呵护、需要PLHA家庭成员积极参与、需要PLHA之间的精诚合作,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持续支持、需要政府及多部门和社区的多方关心帮助。
参考文献:
[1]贾利利,薛秦香,耿庆茹.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产救助项目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2):1512-1514.
[2]计国平,戚仁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种豆吃豆”项目效果评价[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1):1-3.
[3]叶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实施“一对一”帮扶救助模式探讨[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6):53-54.
[4]王国芳,胡绍源.贵阳市开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社区支持与关怀生产自救自助新模式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7,9(5):391-394.
[5]周月姣,崔岩,谭广杰,等.农村地区HIV阳性妇女家庭小额贷款模式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625-2627.
[6]张色尔,阿力拉曲,张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艾滋病感染者/患者生产自助自救模式初探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5):548-549.
[7]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小额贷款,HIV/AIDS及其家庭的曙光[J].卫生软科学,2006,20(1):29-31.
[8]刘恩云,施路华,潘晓妍,等.阳光、温馨与爱心—关于HIV/AIDS及吸毒戒断人员的生产自救经验浅议[J].卫生软科学,2006,20(3):316-318.
[9]费姝涵,赵德坤,余福保,等.易门县吸毒人群HIV感染者生产自救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20(3):314-316.
[10]杨莉.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践集[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小儿癫痫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多,需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特别是照料者的科学认识,提高院外延续性服务,帮助提醒用药。
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癫痫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不依从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共收治儿童癫痫病784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有治疗不依从患儿纳入不依从组,依从性较好的患儿纳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因素分析,对40名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访谈,问询其对治疗的看法,不依从的原因等。结果治疗不依从13.27%;不依从者学龄后、母亲照料、照料人大专以上、家庭年收入≥10万/年、病程<12个月率低于依从者,祖辈照料、农村、出院不良反应、疗效不佳率高于依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依从的主要原因,初次治疗不知晓需严格用药7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认为药物有毒副作用影响小儿发育10例、经济能力不足2例、孩子担心服药受歧视5例、想转其他医院治疗4例、疗效不佳8例。结论小儿癫痫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多,治疗不依从按照来源主要可分为照料者、患儿自身,按照性质主要为认识偏差、结局不良、经济状况不佳、疾病歧视等;需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特别是照料者的科学认识,提高院外延续性服务,帮助提醒用药。
关键词:
癫痫;依从性;护理干预
0引言
癫痫是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是癫痫的好发人群,发病率约为3‰~6‰[1]。癫痫治愈率低,难治性癫痫进展率可达20%,癫痫治愈的关键是规范治疗,但显示情况时,家长与患儿因种种主客观原因,导致治疗不依从,特别是在出院后不遵医嘱用药情况较普遍,直接增加癫痫发作、进展风险[2]。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医院共收治儿童癫痫病784例,现报道如下,分析既往发现的严重不依从行为,分析影响因素,制定干预策略。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84例患儿,其中男470例、女314例,年龄2~14岁、平均(8.3±5.1)岁。
1.2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有治疗不依从患儿纳入不依从组,依从性较好的患儿纳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居住情况、主要照料者、主要照料者文化水平等,临床资料如病程、初次治疗疗效等。对40名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访谈,问询其对治疗的看法,不依从的原因等。
1.3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xls数据表,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依从性因素分析。
784例患儿,其中有治疗不依从104例。不依从者学龄后、母亲照料、照料人大专以上、家庭年收入≥10万/年、病程<12个月率低于依从者,祖辈照料、农村、出院不良反应、疗效不佳率高于依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访谈结果。
40例对象不依从的主要原因,其中初次治疗不知晓需严格用药7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认为药物有毒副作用影响小儿发育10例、经济能力不足2例、孩子担心服药受歧视5例、想转其他医院治疗4例、疗效不佳8例。
3讨论
3.1治疗不依从原因。
从访谈结果来看,治疗不依从按照来源主要可分为照料者、患儿自身,按照性质主要为认识偏差、结局不良、经济状况不佳、疾病歧视、对疗效期待过高等。如想转其它医院治疗多见于初次治疗者,许多患者家属想要到更权威的医院治疗,擅自停药。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治疗不依从的原因较复杂,与年龄、照料者身份与文化水平、来源、经济收入、病程、不良反应、疗效等因素有关。与访谈结果有相关性,两者相对应,故概括而言治疗不依从主要原因为:①认知偏差与差错,照料者与患儿认知水平低,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规范用药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许多家属通过阅读说明书用药,但是受其他人包括医师、有相同情况家长影响,擅自更变用药策略,最后还有部分家属偏听偏信,认为药物存在远期不良反应如影响智力发育,受非专业医师、广告甚至宗教认识影响,换药或停药;②疗效不佳,癫痫治愈率低,特别是小儿癫痫,控制率不足60%,加上用药次数多、程序复杂,许多家长失去耐心、信心[3];③客观原因,经济状况较差,家属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谋生无法对患儿进行管理,甚至无收入购药,在许多农村地区,患儿父母忙于劳作,还时常忘记给患儿服药;④社会原因,社会大众对癫痫认识不足,对癫痫小儿普遍有同情、歧视等心理,表现出现同情、厌恶等神情与行为,使部分小儿无法接受,不愿意服药。
3.2干预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应开展针对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纠正认识偏差或差错,通过一对一交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纠正偏差与差错,对初次治疗者开展系统性的健康教育,通过丰富教育方法、内容,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用,据患儿及其家属认知水平、社会背景等个体情况,采取正确的健康教育策略,善于举证论证,提高患儿与家属治疗信心,在发生不良反应、疗效不佳时,强化健康教育,不断鼓励支持[4];②督促随访,做好血药浓度监测,控制刺激因素,积极预防复方,增进疾病控制效果,增强家属信心,形成良性循环;③优化用药管理方法,推荐用药提醒软件APP,以及时提醒照料者用药;④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照料者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如帮助农村患者获得更多的报销额度,提供其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药物,提高药物经济效益[5];⑤做好心理支持,特别是对于治疗信不足家属、病耻感较强的患儿,热情接待,以积极的态度感染照料者,多鼓励、支持;⑥构建完整的家庭支持系统,鼓励家属尽可能利用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如若自身工作较忙,有条件可要求祖辈帮忙照料;⑦对于出现自闭等心理问题的患儿,多鼓励支持,若有条件可安排其它患儿相互之间交流,鼓励集体活动;⑧积极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
综上所述:小儿癫痫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较多,需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儿特别是照料者的科学认识,提高院外延续性服务,帮助提醒用药。
参考文献
[1]郑华城.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几点认识[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3):5741-5742.
[2]张文浩,张波,别红军,等.难治性癫痫诊断治疗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3):269-271.
[3]温玉梅,闫致旺.癫痫冲剂治疗难治性癫痫97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4):529
[4]田飞,宿英英,陈卫碧,等.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初始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8):508-512.
[5]熊衍君,杜伟.家庭护理干预对癫痫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中医学结合杂志,2011,20(29):3729-3730.
[6]时峰俊.学龄期癫痫患儿的社区护理[J].护理研究,2010,26(14):2601-2602.
社会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使依从性得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加,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结合综合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社会支持及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比较护理后依从。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护理;血液透析;心理状态
0引言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常需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使生命得到延缓。但长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会使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的心理压力,导致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均会对治疗产生影响。此次我院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进行了社会支持及综合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能够对自己的意愿进行清晰表达。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障碍;②不愿进行此次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6~7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32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病5例,其他肾病1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5~74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6例,其他肾病2例。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社会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社会支持:了解患者社会关系网,最大程度予以社会支持。②健康教育: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详细系统的讲解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到通过有效的方法,尿毒症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③心理指导: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准合适的时机与之沟通,并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④舒适护理:患者所进行透析的环境需舒适干净,保持光线柔和,透析室温度湿度应合适。⑤饮食护理:控制和调节患者平日所摄入的营养,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⑥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主动向家属进行自我介绍,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文化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比较护理后依从性。心理状态测评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1],焦虑自评量表(SAS),分数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SDS)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在依从性的调查中,依从性好指患者可根据所提供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的治疗,谨遵医嘱。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t检验做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SAS、SDS评分上无明显差别(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评价。
护理后,观察组依从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患者刚开始血透由于对治疗方式不了解,产生一定的恐惧感,以致焦虑。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血压升高、易激动、急躁、音调高等;抑郁是由于患者受到长期的疾病困扰,且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大,对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全面,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仅生理机能受损,心理、社会角色都遭受影响,对其护理干预应从全方位入手。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及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使依从性得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增加,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玲,雷延兰.心理干预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护理的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5):593-594.
本文关键词: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7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23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