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村民自治中协商空间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8 07:50
  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乡村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基层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乡村利益矛盾冲突频发,并且愈演愈烈。原有的自治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治理需要,村民自治急需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对其进行革新。融合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核心思想与中国传统协商经验而成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其参与性、平等性、对话性的特征,与中国乡村表现出高度契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基层协商民主的相关论述以及基层协商民主政策法规的出台揭示了协商民主与村民自治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温岭、余姚、温江等地发展乡村协商民主的成功案例也反映出协商民主在乡村治理中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种种迹象表明,将协商民主理论内嵌入村民自治制度中,在村民自治中建构协商空间,既是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应有之义,也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之需。围绕村民自治中协商空间的建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协商民主以及村民自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梳理,对本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协商民主理论、自主治理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村民自治
        (二)乡村协商民主
        (三)协商空间
    二、理论基础
        (一)协商民主理论
        (二)自主治理理论
        (三)公共领域理论
        (四)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协商空间需求
    一、有利于健全民主选举的协商空间
    二、有利于强化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协商空间
    三、有利于实践民主协商的协商空间
第四章 村民自治中协商空间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一)农村党组织
        (二)村民自治组织
        (三)乡村精英
        (四)普通村民
    二、客体因素
        (一)协商内容
        (二)协商形式
        (三)公共服务设施
    三、制度因素
        (一)政策法规
        (二)村规民约
        (三)乡村文化
第五章 村民自治中协商空间建构的现状、困境及成因
    一、协商空间建构的现状
        (一)多元化的协商主体促进协商平台的不断多样
        (二)丰富化的协商客体推动协商范围的不断拓展
        (三)系统化的协商制度促使协调空间的不断展现
    二、协商空间建构的困境
        (一)单一化组织平台无法满足多元主体的协商需求
        (二)衰败的公共活动空间限制协商场域的扩张
        (三)道德失范致使利益协调空间难以扩大
    三、协商空间建构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乡村社会的碎片化
        (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三)乡村内生能力不强
第六章 村民自治中协商空间建构的目标及路径
    一、协商空间建构的目标
    二、协商空间建构的路径
        (一)搭建协商组织平台:推进党领导下的乡村再组织化
        (二)加大村民利益供给:实现资源下乡扎根
        (三)拓展公共活动空间: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四)充分展现协商空间:完善协商制度规范
        (五)重塑乡村公共精神:弘扬主流文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致谢



本文编号:305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05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c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