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社区管理论文 >

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05:54
  本文提到的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是在我国大部分封闭管理的校园模式下出现的特别现象。整体划拨用地,快速规划成型,使得早期大量新建和扩建校园在遇到这一问题时简单地搭接或校区割裂开。近期随着更多前期策划和后期维护地参与,这类校园设计更是暴露了包括这类校园的分期、功能和空间组织多重问题复杂交织下无法快速和准确把握设计矛盾的轻重缓急的问题。除此之外,通勤效率和建设成本等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社区安全和类型总结等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文脉断裂和空间失落等环境效益方面的问题,都对此类型校园发展提出要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以连接理论为视角,将强调“把城市各层次间的活动事件通过连接进行统一”的连接思想观点引入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设计中,整体而系统地对该类型高校综合梳理。文章首先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引入连接理论做研究支撑;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该类型大学校园实践案例及城市设计中连接设计运用实例的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校园作为“小型城市”体现的整合与连接的特点与经验,并对应植入连接理论;最后从校园选址的上位规划到结构模式选型、功能分区、文脉组织以及分期规划等各个层次和维度都提出...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


一条或多条城市道路平行穿越的校园(案例:西交利物浦大学,资料来源:利物浦大学官网)

城市设计,层次,华盛顿,人文


在朗方原规划指导的基础上,限定和延伸了城市轴线,加强了公共生活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得以最终完善华盛顿特色的纪念性城市空间结构。朗方与后续完善的华盛顿规划中,连接思想不仅局限于对传统礼教、政权象征、事件纪念以及公共广场建筑连接的应用,而出现追求例如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市民与政府等多方面的联系,与强调人文的设计思潮相吻合。在这类历史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罗杰·特兰西克对“连接思想”进行理论化,称之为“连接理论”。其强调城市的动态联系,与之配套叠加的图底理论和场所理论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如图3-2所示,建立城市物质空间各部之间的联系,以响应人文需求与地域环境要素。3.1.2连接理论的实践随着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多领域学科的融合,连接理论不再局限于特兰西克提出的城市空间的设计方法。国内学者宋代军通过在城市设计中运用与思考的研究,结合关联耦合法归纳出四种实践类型,分别为不同设计层次、不同设计尺度、不同认知类型和不同开发方式的实践。13由于大学校园设计贯穿城市建成环境设计全过程的特点,作为不同设计层次中的连接设计实践类型十分契合。(1)实践方法原理单要素逐步迭代法,是通过将已确定的关联要素根据重要性由强到弱逐步迭代直至所有要素,得到最终的综合结果。在不同设计层次的连接设计中,往往会从自上而下地在各个层次的规划设计中逐步迭代,形成有弹性、完整的连接系统。[13]宋代军.“关联耦合法”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与思考——以陕西省汉中市实践为例[D].同济大学,2007.图3-2罗杰·特兰西克提出的三种设计理论(资料来源:《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平面布局,豪斯,校舍,街道


第四章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案例研究41二战后,形态灵活、功能区分、动线规划以及动态发展成了当时新建校园规划的特色与趋势。平面布局上开始有了以学院制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分子型,如英国肯特大学;以紧凑的中心区向外发散的辐射型,如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以带形城市理论为基础的线型,如英国巴斯大学;还有网格交覆形成的网格型,如瑞士苏黎世大学艾切尔校区。从连接设计上体现更加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理念,集群形态开始出现巨构形态为主的校园建筑群体。不仅如此,选址受到规模以及城市化膨胀的消极影响,新建大学多选址于郊区。这种远离城市和规模爆炸,引发了新的科教区、科学园的产生,教育建筑开始对区域或总体规划提出了连接设计的要求。表4-4不同巨构形态为主的校园案例(资料来源:笔者根据Google地球截图绘制)学校案例总平面学校案例总平面英国肯特大学学院制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分子型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紧凑的中心区向外发散的辐射型英国巴斯大学以带形城市理论为基础的线型瑞士苏黎世大学Irchel校区网格交覆形成的网格型4.1.31970s后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大型高校校园建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欧美经济衰退期的影响下增速放缓,开始从图4-1跨越车行街道的包豪斯校舍(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原址扩建校园规划更新的思考[J]. 黄珺.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4)
[2]商业运营视角下的大型体育演艺中心空间特征解析[J]. 魏治平,刘德明.  城市建筑. 2017(28)
[3]跨越城市干道的大学校区间交通连接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J]. 武昕,俞柠,罗雷星,吴志强.  建筑技艺. 2016(12)
[4]大学校园交通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当代美国“城镇型”和“城市型”大学为例[J]. 卢倚天.  新建筑. 2016(03)
[5]罗尤拉法学院建筑策划和设计[J]. 张维,梁思思.  住区. 2015(04)
[6]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及其启示[J]. 李振兴.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4(04)
[7]集群形态说明[J]. 槇文彦.  建筑创作. 2013(Z1)
[8]英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曼彻斯特大学2015年远景规划的案例分析[J]. 杨晓平.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01)
[9]基于公交可达性的公交站距优化方法[J]. 张小丽,陈峻,王炜,蒋大治.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10]宏村水系的规划与规划控制机制[J]. 王浩锋.  华中建筑. 2008(12)

硕士论文
[1]开放式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 刘远.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大学城发展战略及其规划对策研究[D]. 王嵩.华中科技大学 2008
[3]“关联耦合法”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与思考[D]. 宋代军.同济大学 2007
[4]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 文晓斐.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城市街道空间的复合界面研究[D]. 罗荩.湖南大学 2004
[6]现代城市大学校园[D]. 刘燕.北京工业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27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quguanli/3327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