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更多相关文章: 姓名权 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 困境 言论自由 隐私权 出路
【摘要】:姓名是区分社会主体的主要标志,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代表。匿名和实名是公民姓名权的客体,匿名权和姓名权是公民姓名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名制和匿名制是为规范公民使用姓名而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实名制和匿名制的本质问题是秩序和自由的问题,是公法和私法的关系问题,但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冲突,其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但实名制却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网络空间虽是一个新的独特的法律空间,但网络的技术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姓名权法律制度的运行规则出现了网络空间下“主体缺位”现象,给网络侵权责任的追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匿名给网络空间主体身份的认证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主体和现实主体具有一致性,因此,,网络实名制仍然应该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尽管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面临着许多困境,会出现网络实名制和个人隐私权、言论自由权的冲突,但是随着电子身份证制度的建立,随着我国不断探索现行不同层次的网络实名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实名制法》便是走出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困境的主要出路。
【关键词】:姓名权 网络实名制 网络空间 困境 言论自由 隐私权 出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序论9-12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9-10
- 三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10-11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1-12
- 第一章 网络实名制的概念与历史演变12-30
- 第一节 实名制与网络实名制12-22
- 一、实名制12-17
- 二、网络实名制17-22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的历史演变22-25
- 一、网络实名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22-24
- 二、网络实名制在外国的历史发展24-25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的利弊之争25-28
- 一、网络实名制的利弊分析26
- 二、网络匿名制的利弊分析26-28
- 第四节 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8-30
- 一、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必要性28-29
- 二、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能性29-30
- 第二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30-46
-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的违宪违法性30-31
- 一、网络实名制的违宪性问题30
- 二、网络实名制的违法性问题30-31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信息权、隐私权的冲突31-34
- 一、个人信息权与个人隐私权31-32
- 二、网络隐私与网络隐私权32-33
-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隐私权33-34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与个人言论自由权的冲突34-38
- 一、言论自由与言论自由权34-37
- 二、政治性言论与商业性言论37
- 三、网络实名制与网络言论自由权37-38
-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38-41
- 一、法律意义上网络实名制的价值38-39
- 二、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39-41
- 三、网络实名制的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冲突41
- 第五节 网络主体的思维观念冲击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41-46
- 一、我国传统的司法哲学观对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影响42-43
- 二、我国网络用户的生活习惯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43-44
- 三、网络运营服务提供者的消极意识影响着网络实名制的实行44-46
- 第三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出路46-62
- 第一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构想46-52
- 一、网络实名制与网络匿名制相结合46-48
- 二、网络直接实名制与网络间接实名制相结合48-51
-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51-52
- 第二节 网络实名制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础52-55
- 一、居民身份证和电子身份证的对接52-53
- 二、建立完善的电子身份证制度53-55
- 第三节 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55-59
- 一、网络实名制的宪法法律依据55-57
- 二、网络实名制法的立法位阶57
- 三、网络实名制法的法律框架57-59
- 第四节 网络实名制相关的配套制度59-60
- 一、网络软件产品的技术保障制度59
- 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59
- 三、与相关部门的接口机制59-60
- 第五节 促进社会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60-62
- 一、网民自我约束60
- 二、网络行业自律60-61
- 三、网络责任意识61-62
- 结论62-64
- 一 、 小结62
- 二 、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62-63
- 三 、 建议63-64
- 参考文献64-69
- 后记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飞;;网络空间的政治架构——评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及网络空间的其他法律》[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刘大志;;网络实名制的公共政策分析——兼论互联网的管理理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3 张再云,魏刚;网络匿名性问题初探[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韩平;侯先锋;;“网络实名制”之法学证成[J];财经政法资讯;2010年01期
5 邓晔;郑丁足;;宪政下的自由——以网络言论自由权为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陈瑞华;论程序正义价值的独立性[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董炳和;死者姓名的民法保护[J];法学;1997年12期
8 张小兵;;网络表达与社会稳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顾列铭;;韩国的网络实名制[J];观察与思考;2009年11期
10 齐爱民;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志勇;;如何推进网络实名制[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响;[N];计算机世界;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祝佳;网络空间匿、实名问题的伦理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石磊;网络实名制的法理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静;网络实名制的法律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4 柏刚;网络立法的宪法思考[D];苏州大学;2010年
5 蔡锟;信息化语境下“实名制”的法律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02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10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