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我国网络实名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1:18

  本文关键词:我国网络实名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实名制 公民权利 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


【摘要】: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尽管对于网络生活中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不良信息不断涌现,网络犯罪日益严重,网络道德责任缺失等诸多问题起到减少或消除的作用。但是,网络实名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实施的困境和争议,其背后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激烈交锋。因此,必须在全面考虑和借鉴国外实名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基于互联网治理理念的网络实名制探索。 本文介绍和描述了网络实名制的概念和特征;梳理了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政策背景与发展轨迹,在探讨互联网发展与网络言论喷涌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关于网络实名制的政策考量以及我国网络实名制具体实施的步骤;本文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和争议,如立法与执法缺陷,面临技术难题,政策成本较高,社会支持不足,用户数量减少,侵犯公民言论自由,弱化公民监督权与参与权,挤占网络虚拟空间,降低网络娱乐性,侵犯公民隐私权等;尝试揭示网络实名制困境和争议背后的逻辑——公私权力之争和公民表达匮乏;在研究和分析了包括韩国和欧美国家在内的外国网络实名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与建议,希望通过转变政府角色与职能,灵活实施网络实名制克服一刀切,健全相关参与制度和法规政策,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公民参与和网民自律相结合等途径来实现我国互联网的良好治理。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笔者对与互联网长期的使用、关注与研究,并结合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实施网络实名制的困难与争论,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多层次探究。 本文可能的创新是,透过争议来探究背后的公私权力之争,探究其背后政府“父爱主义”管理理念与公民个人权利意识觉醒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并将互联网治理视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 本文最后强调,政府转变互联网治理方式是网络实名制发展的合理趋势。政府只有在合理界定公私权力的界限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的完善,自身角色的转变和治理方式的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的优善治理。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 公民权利 公共政策 政治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选题由来及研究意义9-10
  • 1.1 选题由来9
  • 1.2 研究意义9-10
  • 二、现有文献综述10-11
  • 三、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可能的创新11-12
  • 3.1 研究方法11
  • 3.2 结构安排11
  • 3.3 可能的创新11-12
  • 第一章 网络实名制:概念与特征12-14
  • 一、网络实名制的概念12-13
  • 二、网络实名制的特征13-14
  • 2.1 网络实名制广泛性13
  • 2.2 网络实名制的权威性与强制性13
  • 2.3 网络实名制的公开性和保密性13-14
  • 第二章 网络实名制的政策背景与轨迹14-22
  • 一、互联网发展与言论喷涌14-15
  • 二、网络实名制的政策目的15-19
  • 2.1 遏制网络不文明现象15-17
  • 2.2 降低政府管理成本17-18
  • 2.3 强化公共参与的道德责任18-19
  • 2.4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19
  • 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缘起与发展19-22
  • 3.1 网络实名制的缘起19-20
  • 3.2 网络实名制的发展20-22
  • 第三章 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及争议22-33
  • 一、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困境22-24
  • 1.1 立法与执法缺陷22-23
  • 1.2 面临技术难题和较高政策成本23
  • 1.3 社会支持不足与用户数量减少23-24
  • 二、我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争议24-30
  • 2.1 网络实名制侵犯公民言论自由24-26
  • 2.2 网络实名制弱化公民参与权与监督权26-28
  • 2.3 网络实名制挤占互联网虚拟性和娱乐性空间28-29
  • 2.4 网络实名制侵犯公民隐私权29-30
  • 三、争议背后的逻辑:公私权之争和公民表达匮乏30-33
  • 3.1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30-31
  • 3.2 公民表达匮乏31-33
  • 第四章 国外网络实名制的发展经验33-36
  • 一、韩国的经验33-34
  • 二、其它国家的经验34-36
  • 第五章 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前景展望36-41
  • 一、政府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到服务者36-37
  • 二、灵活实行:克服一刀切弊端37-38
  • 三、健全法规政策和完善参与制度38-39
  • 四、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39-40
  • 五、公民参与和网民自律相结合40-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后记45-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锦,王欢;网上公共领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马U,

本文编号:1115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115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