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2021-10-11 23:59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的内涵演进与体系构成;以基础设施的代际飞跃为衡量,探讨了知识社会、智能社会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特征;从形式与内容2个维度,提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科技与数字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升级、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国家安全与治理基础设施;基于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以及支撑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两大基础体系,探讨了面向2050年现代化强国的十大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成与结构;立足当前,提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布局、投资计划、项目储备的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础设施体系随着发展内涵的丰富逐步拓展
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成机制决定其新特征。(1)新要素驱动。与传统要素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不同,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具有共享性、累积性、倍增性,对基础设施有更高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安全保障”要求。(2)要素新组合和数字赋能驱动。如同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迈特卡夫定律),一个国家知识生产的创新机会与其知识累积、传播交流程度成正比。工业时代的要素组合方式是集中式的,以他组织、独占性竞争为主,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供给;而知识时代的要素组合是分布式的,以自组织、创造性竞争为主,领先企业和机构成为基础设施供给者。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具有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特征。(3)“从0到1”的原始创新驱动。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率先发现基础科学规律、开发应用原创性引领技术的国家,才可能形成具引领性、带动性的战略性产品和战略性产业[11]。(4)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拉动。在知识经济、智能社会需求牵引下,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均衡性、安全性和智慧化、生态化、可持续性等特征,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智能、普惠、创新、包容、安全的公共服务。(5)制度变革推动。广泛集聚优质、可持续的新要素,保障区域、国家、跨境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和普惠供给,需要提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及应用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3 新型基础设施的类型与体系框架
面向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不仅要激活当前的传统动能、激发未来的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还要为更长远的M-E-I数字化及数字化的知识生产、连接、传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4.1“数字化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强国基础设施的内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科技革命与三元融合社会——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宏观思考[J].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11)
本文编号:3431493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05)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基础设施体系随着发展内涵的丰富逐步拓展
新型基础设施的形成机制决定其新特征。(1)新要素驱动。与传统要素供给能力的有限性不同,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具有共享性、累积性、倍增性,对基础设施有更高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安全保障”要求。(2)要素新组合和数字赋能驱动。如同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迈特卡夫定律),一个国家知识生产的创新机会与其知识累积、传播交流程度成正比。工业时代的要素组合方式是集中式的,以他组织、独占性竞争为主,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供给;而知识时代的要素组合是分布式的,以自组织、创造性竞争为主,领先企业和机构成为基础设施供给者。例如,互联网、云计算具有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特征。(3)“从0到1”的原始创新驱动。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率先发现基础科学规律、开发应用原创性引领技术的国家,才可能形成具引领性、带动性的战略性产品和战略性产业[11]。(4)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拉动。在知识经济、智能社会需求牵引下,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公共性、先导性、均衡性、安全性和智慧化、生态化、可持续性等特征,为社会发展提供绿色、智能、普惠、创新、包容、安全的公共服务。(5)制度变革推动。广泛集聚优质、可持续的新要素,保障区域、国家、跨境基础设施均衡发展和普惠供给,需要提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及应用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治理能力。3 新型基础设施的类型与体系框架
面向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不仅要激活当前的传统动能、激发未来的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还要为更长远的M-E-I数字化及数字化的知识生产、连接、传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4.1“数字化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强国基础设施的内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科技革命与三元融合社会——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宏观思考[J].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11)
本文编号:343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43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