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软件产业,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赛迪软件中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空间布局整体呈现“以点带面,扩散发展”的演变趋势,环渤海地区占据着我国软件产业的制高点。而北京是带动软件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全国软件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扶持,北京市软件产业通过密集的技术创新打破低端锁定,逐渐形成以产业链高端为主导的模式,其发展以软件园区为增长极,呈现集聚与扩散的特点。研究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形成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北京巩固其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北京市软件产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本文首先梳理并评述已有学者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它们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其次得出国外典型城市的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特点,包括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这为北京市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此后分析我国及北京市软件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并从软件产业规模、企业分布、人才分布及出口收入的角度分析北京市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即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的运行机制分析,先运用区位商法对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再设立层次结构模型,得出影响软件产业扩散的因素。结论认为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是由市场支配、政策推动、技术创新能力、人口流动、社会环境支撑、园区的设施条件等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基于此分析结论,对北京市的软件产业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软件产业 产业集聚 扩散 北京市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11-14
- 1.2.1 研究方法11-12
- 1.2.2 内容框架12-14
- 1.3 研究特色与重点14-16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16-24
- 2.1 关于软件产业的文献综述16-18
- 2.1.1 软件产业界定16-17
- 2.1.2 关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文献述评17-18
- 2.2 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相关研究述评18-23
- 2.2.1 增长极理论研究述评18-20
- 2.2.2 产业集聚与扩散测度的相关研究20-21
- 2.2.3 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关研究21-22
- 2.2.4 其他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相关研究22-23
- 2.3 软件产业集聚化的文献综述23-24
- 第三章 国外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及其借鉴24-32
- 3.1 美国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分析24-26
- 3.1.1 美国硅谷软件产业集聚过程25
- 3.1.2 美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25-26
- 3.2 印度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分析26-28
- 3.2.1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聚过程26-27
- 3.2.2 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27-28
- 3.3 日本软件产业集聚化发展分析28-30
- 3.3.1 日本筑波科学城软件产业集聚过程28-29
- 3.3.2 日本软件产业发展的成功因素29-30
- 3.4 国外软件产业集聚化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借鉴30-32
- 第四章 我国及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概况分析32-43
- 4.1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特点32-33
- 4.2 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33-39
- 4.2.1 北京市软件产业规模情况33-36
- 4.2.2 北京市软件企业分布情况36-37
- 4.2.3 北京市软件业人才分布情况37-38
- 4.2.4 北京市软件产业出口情况38-39
- 4.3 北京市中关村软件产业集聚过程39-40
- 4.4 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特点40-41
- 4.5 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1-43
- 第五章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测度与扩散影响因素分析43-63
- 5.1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测度分析43-46
- 5.1.1 测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选取43
- 5.1.2 区位商法测度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程度43-46
- 5.2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影响因素46-52
- 5.2.1 层次分析法46-48
- 5.2.2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层次结构模型48-52
- 5.3 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分析52-60
- 5.3.1 市场支配与调节53-54
- 5.3.2 政府的扶持政策引导机制54-56
- 5.3.3 技术创新推动作用56-57
- 5.3.4 人才集聚效果57-58
- 5.3.5 社会环境支撑力58-59
- 5.3.6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59-60
- 5.3.7 小结60
- 5.4 北京市软件产业发展建议60-63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63-65
- 6.1 研究结论63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金秋;李丽;;北京、广东、上海软件产业比较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张国红;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及其临界点——对一个动态系统的数理解释[J];商业研究;2005年02期
3 李江;贺传皎;;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8年09期
4 臧新;刘晓沛;张昕;;产业集聚与分散状态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基于制造业典型行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5 盖骁敏;;中国产业集聚演进和转移现象研究——基于广东东莞等地方企业的经验[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2期
6 梁琦;张春叶;陈鹏;;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现状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4期
7 杜俊涛,陈迅,雷森,王亚娜;增长极理论的模型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原毅军,姜运政;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8期
9 刘芬;邓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艳;胡苏娜;王莹;;区域经济“回浪效应”向“扩散效应”过渡的条件与对策[J];江淮论坛;2005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啸强;软件产业园区社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软件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
,
本文编号:512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512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