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监察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子监察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保密审查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行政机关在主动或应不同主体要求公开某一信息前,对该信息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行政机关工作秘密等进行的最后审查。保密审查实际上决定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利益平衡点的设定,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能否有效发挥保障公民权利、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和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等重要作用。 实践表明,传统的保密审查制度由于审查主体宽泛、审查标准不确定、保密审查程序过于简单及审查责任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瓶颈”。随着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依靠计算机系统化、标准化、技术化的电子监察技术应用,成为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对政府工作过程实施全面监控、标准管理、自动采集、智能识别和实时公开的新型手段,在实现保密审查的规范性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与互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本文从考察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关系出发,通过对现有政府信息保密审查方式特点及利弊的辨析,探究电子监察手段在实现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意义与功能。并综合运用典型研究、比较研究以及规范研究等方法,基于对国内外保密审查经验的分析和启示,进一步探讨建立基于电子监察的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组织体系与技术体系,着力解决其中关于保密审查的技术标准设定和保密审查配套条件约束的两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保密审查 政府信息公开 电子监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30;F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1.2 基本概念界定12-14
- 1.2.1 政府信息公开12-13
- 1.2.2 保密审查13
- 1.2.3 电子监察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0
- 1.3.1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原则与方式14-15
- 1.3.2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关系15-17
- 1.3.3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实现方式17-18
- 1.3.4 关于保密审查电子监察的意义与功能18
- 1.3.5 简要评析18-20
- 1.4 研究方法20
- 1.4.1 文献研究法20
- 1.4.2 规范研究法20
- 1.4.3 比较研究法20
- 1.5 论文的逻辑与内容体系20-22
-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理论及经验22-37
- 2.1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理论22-27
- 2.1.1 公民知情权理论22-25
- 2.1.2 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25-27
- 2.2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路径27-29
- 2.3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与免予公开的做法与经验29-35
- 2.3.1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赖以建立的基础29-31
- 2.3.2 政府信息免予公开例外31-33
- 2.3.3 美国涉密网络信息保护33-34
- 2.3.4 美国新闻媒体记者保密承诺34-35
- 2.4 国内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个案35-37
-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组织体系37-46
- 3.1 保密审查责任主体37-41
- 3.1.1 行政主体及法律责任37-40
- 3.1.2 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40-41
- 3.2 保密审查程序设计41-43
- 3.2.1 基本程序41-42
- 3.2.2 程序简化42-43
- 3.3 保密审查配套条件43-46
- 3.3.1 法律保障43
- 3.3.2 法律适用43-45
- 3.3.3 制度保障45-46
-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的技术体系46-54
- 4.1 审查标准46-50
- 4.1.1 标准内容46-47
- 4.1.2 存在问题47
- 4.1.3 标准完善47-50
- 4.2 技术路径50-51
- 4.2.1 传统的技术路径50
- 4.2.2 新型技术路径50-51
- 4.3 电子监察51-54
- 4.3.1 政府信息电子化顶层设计已具雏形51-52
- 4.3.2 保密审查电子化已成可能52
- 4.3.3 电子监察管控技术支撑系统建立52-54
- 第五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电子化实现54-65
- 5.1 保密审查电子化功能与效益54-59
- 5.1.1 保密审查电子化效益54-56
- 5.1.2 制约因素56-58
- 5.1.3 实现路径58-59
- 5.2 保密审查电子化实现对策59-65
- 5.2.1 重视电子监察的作用与功能60-61
- 5.2.2 完善电子监察相关制度61-62
- 5.2.3 统一电子监察的标准62-63
- 5.2.4 升级电子监察的技术63
- 5.2.5 多种监察结合确保保密审查的准确与灵活63-65
-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72
- 附录 禁止披露涉密信息的协议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5
- 附件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化凯;;浅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前;李若飞;陈远康;何应源;;多层分布式电子监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严真;;美国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分析与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年05期
4 周晓红;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王京建;温小英;;正确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守国家秘密[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王锡锌;;自由裁量权基准:技术的创新还是误用[J];法学研究;2008年05期
7 王锡锌;;信息公开的制度实践及其外部环境——以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环境为视角的观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J];青海农牧业;2008年02期
9 邬彬;黄大熹;;电子监察:中国政府科技防腐创新[J];求索;2010年09期
10 刘杰;;论日本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救济制度[J];太平洋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袁丁;[N];南方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理;股东知情权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高波;美军定密制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温彬彬;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杰;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延枫;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本文编号:645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64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