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技术水平下手机支付采纳因素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手机支付 技术接受模型 感知风险 消费者特征
【摘要】: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互融合,在满足用户日常通讯需要的同时,手机的功能日益扩展,特别手机支付以其方便、快捷、时尚等特性越来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移动支付有着随时、随地、随身支付的独特优势,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并且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渐成熟,特别是手机支付已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推广试用。但手机支付的深层次应用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产生真正能给支付领域带来深刻变革的复杂手机支付方式。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发手机支付的应用并吸引消费者,并为运营商有针对性地开展手机支付营销活动提供指导,对手机支付用户需求与采纳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本研究以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为基本框架,根据我国手机支付现状对该模型进行调整,将感知风险变量引入模型,同时将手机支付安全性、消费者个体特征和主观规范三大类外部变量也纳入模型,在普通技术水平和高技术水平下,探讨手机支付安全性、消费者特征、主观规范与消费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消费者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 本次研究以在校大学生及部分工作的毕业生为样本,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进行调研,对普通安全技术和高级安全技术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5.0和AMO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级安全技术对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具有显著性影响,从而比普通安全技术提高了使用意愿。
【关键词】:手机支付 技术接受模型 感知风险 消费者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626;F724.6;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2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11-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7
- 2.1 手机支付概述12-14
- 2.1.1 手机支付的概念12
- 2.1.2 手机支付的优势12-13
- 2.1.3 手机支付的方式13
- 2.1.4 手机支付的特点13-14
- 2.2 国内外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趋势14-18
- 2.2.1 国内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趋势14-15
- 2.2.2 国外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现状与趋势15-18
- 2.3 手机支付用户行为特点18
- 2.4 手机支付因素研究18-20
- 2.4.1 国外相关研究18-19
- 2.4.2 国内相关研究19-20
- 2.5 手机支付用户采纳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20-27
- 2.5.1 态度-意向-行为定义20
- 2.5.2 理性行为理论20-21
- 2.5.3 计划行为理论21-23
- 2.5.4 技术接受行为理论23-24
- 2.5.5 感知风险理论24
- 2.5.6 创新扩散理论24-26
- 2.5.7 消费者创新性26-27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7-35
- 3.1 研究模型的建立27-28
- 3.2 研究假设28-31
- 3.2.1 技术接受模型的相关研究假设28-29
- 3.2.2 手机支付采纳因素模型新添变量的相关假设关系29-31
- 3.2.2.1 消费者创新性29
- 3.2.2.2 手机支付的安全性29
- 3.2.2.3 感知风险29
- 3.2.2.4 主观规范29-30
- 3.2.2.5 消费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消费者使用态度30-31
- 3.3 变量的定义31-32
- 3.4 变量的测量32-33
- 3.5 问卷设计和发放33-34
- 3.5.1 问卷设计33
- 3.5.2 问卷发放和回收33-34
- 3.6 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34-35
- 第四章 实证分析-普通技术水平35-44
- 4.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35-36
-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36-39
- 4.2.1 信度分析36
- 4.2.2 效度分析36-39
- 4.3 理论模型验证39-44
- 4.3.1 基本假设验证39-41
- 4.3.2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41-44
- 第五章 实证分析-高级技术水平44-52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44-45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45-47
- 5.2.1 信度分析45
- 5.2.2 效度分析45-47
- 5.3 理论模型验证47-52
- 5.3.1 基本假设验证47-49
- 5.3.2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49-52
- 第六章 不同技术水平下对比分析52-56
- 6.1 样本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52-53
- 6.2 理论模型对比分析53-54
- 6.3 控制变量影响对比分析54
- 6.4 不同技术水平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54-56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56-62
- 7.1 主要研究结论56-58
- 7.1.1 感知有用性与感知应用性因素56-57
- 7.1.1.1 消费者创新性56
- 7.1.1.2 手机安全性56
- 7.1.1.3 感知易用性56-57
- 7.1.1.4 主观规范57
- 7.1.2 对消费者使用态度的影响因素57-58
- 7.1.2.1 感知易用性及感知有用性57
- 7.1.2.2 感知风险57-58
- 7.1.3 对消费者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58
- 7.1.3.1 使用态度58
- 7.2 对策建议58-60
- 7.2.1 关于消费者创新性的建议58-59
- 7.2.2 关于主观规范的建议59
- 7.2.3 关于手机支付安全性的建议59
- 7.2.4 关于降低感知风险的建议59-60
- 7.2.5 提高消费者认知的建议60
- 7.2.6 提高技术水平的建议60
- 7.3 研究局限性60-62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平平;张希;钱媛;杨学成;;移动支付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商策略对比与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于坤章,宋泽;信任、TAM与网络购买行为关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3 宋颖;NTT DoCoMo移动支付业务的启示[J];当代通信;2005年15期
4 刘永安;态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何德华;鲁耀斌;;移动商务技术接受问题的研究述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6 何培源;;移动支付产业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前景[J];电子商务;2008年10期
7 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学报;2007年02期
8 陈华平;唐军;;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6年06期
9 韩春艳;;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6期
10 宋颖;;移动支付之综述篇 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现状[J];通信世界;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振华;个人用户手机支付采纳意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樊吉宏;基于感知风险的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1年
2 赵颖;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分析及问题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徐会敏;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及发展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施华康;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业务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马国梁;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6 程丹;北京市银行业移动支付业务需求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蔡祥;3G网络下的移动支付模式与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姜海龙;基于UTAUT理论的移动支付技术接受模型及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8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64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