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对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7 19:21

  本文关键词:对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功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 快速发展 功能分析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1987年开始接触互联网,1994年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互联网在我国开始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网民总量居世界首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高于同期全球互联网普及率(30.2%)8.1个百分点。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由政府主导的赶超型发展过程;由人口结构决定的畸形发展水平;由社会结构导致的不平衡发展现状。 通过对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默顿提出了自己的用于指导经验研究的功能分析范式。默顿走出了之前的功能分析学者只注重社会系统正功能的误区,提出了与“功能”概念相对的“负(反)功能”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对各种研究对象作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功能分析的角度看,,互联网既具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正功能之和大于负功能之和是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互联网本身是中性的,它的功能取决于网民如何对其加以利用。通过积极、合理运用互联网,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获取、交流沟通、休闲娱乐、商务交易和个人意愿表达等需要,但是对互联网的不正当使用,则容易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犯罪问题和网络成瘾问题。 默顿在他的功能分析范式中,首次将功能区分为显功能和潜(隐)功能,并认为社会学家不能只局限于研究社会现象的预期后果,即显功能,更应当研究社会现象的非预期后果,即潜功能。对社会现象潜功能的分析,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上都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非预期后果,如带来了“信息污染”现象、加剧了“数字鸿沟”现象、扩大了“文化反哺”效应、导致了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和助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等。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投射和延伸,它与现实社会具有同构性,现实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网络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网络社会中的问题更多的要从现实社会中寻找答案。网民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为了确保网络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广大网民的引导和监管。
【关键词】:互联网 快速发展 功能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导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意义11
  • 1.2.2 现实意义11
  • 1.3 理论依据11-15
  • 1.3.1 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11-12
  • 1.3.2 默顿的中层理论12-13
  • 1.3.3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13-15
  • 1.3.4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15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4.1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4.2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1.5 研究方法18-19
  • 第二章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概况19-26
  • 2.1 互联网的概念界定19
  • 2.2 互联网的起源19-20
  • 2.2.1 互联网的理念起源19-20
  • 2.2.2 互联网的物理起源20
  • 2.3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0-22
  • 2.3.1 我国网民的整体现状21
  • 2.3.2 我国网民的具体结构特征21-22
  • 2.4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2-23
  • 2.5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特点23-26
  • 2.5.1 由政府主导的赶超型发展过程23-24
  • 2.5.2 由人口结构决定的畸形发展水平24
  • 2.5.3 由社会结构导致的不平衡发展现状24-26
  • 第三章 促进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条件26-32
  • 3.1 对互联网的正功能分析26-28
  • 3.1.1 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功能26-27
  • 3.1.2 互联网的交流沟通功能27
  • 3.1.3 互联网的休闲娱乐功能27
  • 3.1.4 互联网的商务交易功能27-28
  • 3.1.5 互联网的个人意愿表达功能28
  • 3.2 对互联网的负功能分析28-32
  • 3.2.1 网络安全问题28-29
  • 3.2.2 网络犯罪问题29-30
  • 3.2.3 网络成瘾问题30-32
  • 第四章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2-41
  • 4.1 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显功能分析32-35
  • 4.1.1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影响32-33
  • 4.1.2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政治的影响33-34
  • 4.1.3 互联网快速发展对文化的影响34-35
  • 4.2 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潜功能分析35-41
  • 4.2.1 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污染”现象35-36
  • 4.2.2 互联网快速发展加剧了“数字鸿沟”现象36-37
  • 4.2.3 互联网快速发展扩大了“文化反哺”效应37-38
  • 4.2.4 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38-39
  • 4.2.5 互联网快速发展助推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39-41
  • 第五章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个人简介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宇翔;石冉;;互联网版权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8期

2 龙书芹;;论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朱力;卢亚楠;;现代集体行为中的新结构要素——网络助燃理论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4 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J];江淮论坛;2011年05期

5 邓伟志,范建伟,施蔷生;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J];江海学刊;2001年04期

6 刘能;;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形象地位变迁和分类框架再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吴兆彤;互联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6期

8 杨新莹;李军松;;“信息污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论月刊;2012年03期

9 牛梦笛;;后博客时代的媒介参与——“微博”现象初探[J];新闻界;2010年03期

10 曾润喜;徐晓林;;社会变迁中的互联网治理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奕;互联网对我国城市家庭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筱芬;博客对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剑秋;互联网治理中的不良信息治理[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石磊;网络实名制的法理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0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690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