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机理研究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被网民广泛使用、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时代的网络交际工具。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追赶时尚潮流的前沿群体,对网络语言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对网络语言的理解、使用以及评价等诸多方面有着全新的认识。已有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认同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大多只是针对网络语言的概念、类型、特点、功能等方面展开的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调研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理论的建构,试图以语言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这一网络语言的语言认同状况,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语言认同机理,同时也分析了网络语言与大学生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语言认同本质上是一个“认知——判断——接受和认同”的过程,构建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机理必须从三个视角入手,即大学生群体的语言特征、网络语言本身的魅力以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使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同得以合理实现。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功能。积极功能表现为促进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知识的掌握。消极功能表现为导致大学生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无法完成传统社会文化的代际传递;易塑造出大学生特立独行的人格,这有碍于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内化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实证研究表明,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未达到危害该群体顺利社会化的地步,但值得预防和引导。因此,要想实现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化,必须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这需要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个人实践三者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语言 语言认同 社会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F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关于“语言”的研究11-13
- 1.2.2 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13-15
- 1.2.3 大学生语言认同概说15-16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6-18
- 1.3.1 研究方法介绍16
- 1.3.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网络语言的兴起及变化18-22
- 2.1 语言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18-19
- 2.1.1 语言变迁概述18
- 2.1.2 影响语言变迁的社会因素18-19
- 2.2 网络语言的兴起与发展19-20
- 2.3 网络语言的特性20
- 2.4 网络语言的功能20-22
- 第三章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同的实证分析22-33
- 3.1 大学生群体特征22-23
- 3.1.1 大学生群体的结构特征22
- 3.1.2 大学生群体的语言特征22-23
- 3.2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认同现状调查23-33
- 3.2.1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知晓度状况23-24
- 3.2.2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理解度24-27
- 3.2.3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27-28
- 3.2.4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评价度28-30
- 3.2.5 个人特征对大学生的网络语言认同行为的影响30-31
- 3.2.6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31-33
- 第四章 网络语言认同机理33-39
- 4.1 网络语言认同的本质与实现33-34
- 4.2 网络语言认知的实现方式34-35
- 4.3 网络语言价值判断的基础35-37
- 4.3.1 计算机输入效率提高的需求35-36
- 4.3.2 认知需求36
- 4.3.3 个性表达和社会交往需求36-37
- 4.3.4 群体归属感的需求37
- 4.4 网络语言接受和认同的实现37-39
- 第五章 网络语言的认同与大学生的社会化39-48
- 5.1 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同的因素39-41
- 5.1.1 家庭的影响39
- 5.1.2 学校环境的影响39-40
- 5.1.3 同龄群体的影响40
- 5.1.4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40-41
- 5.2 网络语言认同与大学生社会化的功能性分析41-43
- 5.2.1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正功能41-42
- 5.2.2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功能42-43
- 5.2.3 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语言认同的因素43
- 5.3 网络语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43-45
- 5.4 建议与对策45-48
- 5.4.1 加强学校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45-46
- 5.4.2 优化网络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虚拟和现实社会环境46
- 5.4.3 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46-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5
- 致谢55-56
- 作者简介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天明;石红宇;;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玲;;农民工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的关系及机制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美霞;语言变迁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陈韵超;顾明毅;;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J];今传媒;2012年02期
6 沈晓静;论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规范[J];成都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7 刘卫红;冉瑞琳;;大学生需要现状的新特点——对重庆市6所高校1139名大学生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钟志奇;刘利;;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金启军;语言与社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翁洁;林晓静;黄文兰;李乐琴;王东宇;;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比较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颖;大学生犯罪成因的多维度审视[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月云;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35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73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