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移动银行消费者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0:23

  本文关键词:移动银行消费者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移动银行 消费者接受模型 实证研究 技术接受模型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新领域,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移动商务发展潜力巨大。移动银行作为移动商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扩展和延伸。对移动银行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移动银行业务成功的关键是消费者的接受和使用。本研究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改进模型等理论,提出了适合我国移动银行发展现状的消费者接受模型。 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分析了信息技术和服务领域消费者接受问题的基础理论模型:理性行动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等。还进一步阐述了移动商务和移动银行用户接受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 然后,通过整理归纳经典文献中研究变量,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变量,分别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个体创新性、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使用意图,进而提出8项假设。假设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个体创新性会对使用意图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而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会对使用意图产生负向显著影响;努力期望同时也通过正向影响绩效期望而对使用意图产生显著影响;社会影响因素也通过影响绩效期望对使用意图产生影响。根据这些假设做出调查问卷,通过纸质和网络形式发放,回收到240份有效问卷。将筛选出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 接着,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数据检验,将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导入模型,进行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将信度和效度较低的问卷项删去,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了7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个体创新、感知成本、感知风险和使用意图,用PE, EE, SI, PI, PC, PR, IT来表示。 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评估,计算出各变量之间路径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系数,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最后,得出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努力期望、个体创新对使用意图的正向影响依次降低,感知成本对使用意图的负向影响大于感知风险。并且解释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原因。还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移动银行实际运营中的管理内涵,为运营商、银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以帮助其更加有效地推广移动银行业务,以期促进我国移动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移动银行 消费者接受模型 实证研究 技术接受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632;F832.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6
  • 目录6-9
  • 1 绪论9-14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9-10
  • 1.2 移动商务的内涵和应用10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0-12
  • 1.3.1 研究内容10-11
  • 1.3.2 创新点11-12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12-14
  • 1.4.1 研究方法12
  • 1.4.2 研究路线12-14
  • 2 文献综述14-20
  • 2.1 移动商务用户接受问题的基础理论模型14-16
  • 2.1.1 理性行为理论14
  • 2.1.2 计划行为理论14-15
  • 2.1.3 创新扩散理论15
  • 2.1.4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改进模型15-16
  • 2.2 移动商务消费者接受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6-19
  • 2.2.1 对原有模型的改造17
  • 2.2.2 新模型的提出17-18
  • 2.2.3 目前研究的不足18-19
  • 2.3 移动银行消费者接受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9-20
  • 3 移动银行用户接受模型的建立和假设的提出20-25
  • 3.1 研究变量与假设研究20-24
  • 3.1.1 绩效期望与使用意图20
  • 3.1.2 努力期望与使用意图20-21
  • 3.1.3 社会影响与使用意图21
  • 3.1.4 个体创新与使用意图21-22
  • 3.1.5 感知风险与使用意图22-23
  • 3.1.6 感知成本与使用意图23
  • 3.1.7 努力期望与绩效期望23-24
  • 3.1.8 社会影响与绩效期望24
  • 3.2 研究框架的提出24-25
  • 4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25-33
  • 4.1 研究变量测度25-26
  • 4.2 用户访谈26-27
  • 4.3 问卷初稿设计27
  • 4.4 专家访谈27-28
  • 4.5 问卷前测28-31
  • 4.5.1 信度分析28
  • 4.5.2 效度分析28-31
  • 4.6 最终问卷发放与回收31-33
  • 5 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33-43
  • 5.1 数据分析33-37
  • 5.1.1 信度分析33
  • 5.1.2 效度分析33-36
  • 5.1.3 问卷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36-37
  • 5.2 模型检验37-40
  • 5.2.1 模型构建和拟合37-38
  • 5.2.2 模型评价38-40
  • 5.3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40-43
  • 6 研究结论与移动银行服务推广建议43-49
  • 6.1 研究结论43-45
  • 6.2 移动银行服务推广建议45-47
  • 6.2.1 对银行的建议45-46
  • 6.2.2 对运营商的建议46-47
  • 6.2.3 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47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47-49
  • 6.3.1 调查对象的局限性47
  • 6.3.2 跨文化的研究47-48
  • 6.3.3 动态模型48-49
  • 附录49-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科研工作51-52
  • 参考文献52-57
  • 后记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廷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学报;2007年02期

3 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金融会计;2011年04期

4 姚慧丽;钟春芳;;移动银行使用行为多因素模型与影响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邓朝华;张亮;张金隆;;基于荟萃分析方法的移动商务用户采纳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子龙;第三代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何德华;农村地区移动服务采纳模型和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4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794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