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部性对微博持续使用的影响: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网络外部性对微博持续使用的影响: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
【摘要】:随着微博的广泛兴起和更多上网者加入微博用户群体,各微博平台都将面临着挑战。而如何使已有的平台用户具有稳定性,增加微博的活跃用户数量,让已有的用户保持继续使用的意向,避免用户的流失,成为值得各大主流微博平台迫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或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网络外部性的三个维度:成员数量、同伴数量、互补性,在借鉴Bhattacherjee的基于ECT的IS持续使用模型(ECM-ISC)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博用户在初始采纳后持续使用的影响因素和行为模式,并结合微博的特点,构建了微博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理论模型。另外,本文还选取了主观规范变量作为调节变量,充分考量了在主观规范不一致的情况下,网络外部性与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微博用户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在对微博用户持续使用意向意图的直接影响中,用户的满意度起到了关键的积极作用,而有用性对于持续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同伴数量以及互补性对感知有用性以及期望确认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同伴数量对用户期望确认有正向的作用,而对用户感知有用性却没有直接关系。另外,主观规范调节着网络外部性与期望确认和感知有用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第一,网络外部性对期望确认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成员数量、同伴数量及互补性对期望确认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互补性对于期望确认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二,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随着微博网络的互补性资源(如不同的支持工具、音乐、游戏、同城活动、随便看看等)增多,用户对该微博平台的有用性感知就会增强;同时,随着用户周围的同伴使用微博的数量增加,用户对微博平台的有用性感知也会增强。但是,用户对该微博平台的有用性感知却并不随使用该微博平台的人数增多而增强。第三,验证了期望确认模型在微博背景下的适用性。本研究通过结合网络外部性和期望理论来说明人们加入微博的动机,同时很好的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持续的使用微博。第四,主观规范对网络外部性和期望确认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主观规范对网络外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依据本研究的结论,微博运营商应在明确网络环境下的“动机—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用户的有用性感知,重视用户的满意程度,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而促使其持续使用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博 网络外部性 感知有用性 持续使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9;G20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一、引言8-13
- 1.1 问题的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9-10
-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10
- 1.3 研究流程10-11
- 1.4 章节架构11-13
- 二、研究综述13-24
- 2.1 微博13-15
- 2.1.1 虚拟社区和微博的发展13-14
- 2.1.2 微博的相关研究14-15
- 2.2 网络外部性15-18
- 2.2.1 网络外部性的定义15-16
- 2.2.2 网络外部性的相关研究现状16-18
- 2.3 用户持续使用研究18-21
- 2.3.1 用户持续使用的相关研究18-19
- 2.3.2 期望确认模型(ECT模型)19-21
- 2.4 主观规范21-24
- 2.4.1 主观规范的概念21-22
- 2.4.2 主观规范的相关研究22-24
- 三、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24-28
- 3.1 网络外部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24-25
- 3.2 网络外部性对期望确认的影响25
- 3.3 基于ECT的IS持续使用模型25-26
- 3.4 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26-28
- 四、研究设计28-35
- 4.1 变量定义与测量28-31
- 4.1.1 网络外部性变量28-29
- 4.1.2 期望确认理论变量29-30
- 4.1.3 持续使用意向变量30-31
- 4.1.4 主观规范变量31
- 4.2 调查设计31-32
- 4.2.1 预先测试31
- 4.2.2 正式调查31-32
- 4.3 数据分析方法32-35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32
- 4.3.2 信度分析32
- 4.3.3 效度分析32-33
- 4.3.4 结构模型分析33
- 4.3.5 调节效应分析33-35
- 五、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5-42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35-36
- 5.2 信度效度分析36-38
- 5.3 结构方程分析38-40
- 5.4 调节效应分析40-42
- 六、结果讨论、建议与研究不足42-45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讨论42-44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44-45
- 参考文献45-48
- 后记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骏波;;关于网络外部性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2期
2 杨颖辉,薛伟贤;论网络外部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颖倩;;小议网络外部性对经济的影响[J];才智;2010年01期
4 隗玲;;网络外部性解析[J];管理观察;2008年11期
5 喻世华;;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电信市场竞争分析[J];移动通信;2008年15期
6 尚秀芬;陈宏民;;互补性平台企业间接网络外部性和质量的动态竞争[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张凤香,黄瑞华;从网络外部性看我国通信产业的3G标准选择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8 李敏;王子敏;;网络外部性下的市场策略分析[J];通信世界;2007年30期
9 盛少燕;;对网络外部性之信息瀑发生机制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7年11期
10 郭晶旭;;浅析信息技术对网络外部性影响的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航;徐迪;;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兼容策略的博弈分析[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文守逊;黄克;;网络外部性下的企业R&D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嘉敏;;网络外部性对新能源运力投入决策及其社会效益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汪淼军;励斌;;网络外部性、竞争和产品差异化[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2期(总第6期)[C];2003年
5 黄沛;刘晓峰;杨雄峰;;基于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市场动态定价策略[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许多;;浅谈网络外部性下的消费者预期管理[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姜晨;左小德;;网络外部性下的企业技术竞争——一种演化博弈的分析视角[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武志博;;网络的外部不经济[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潘晓军;陈宏民;;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产业的消费税与产品差异化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潘晓军;陈宏民;;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出口税收政策与差异化策略分析[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邵全权;小议保险竞争的网络外部性[N];中国保险报;2011年
2 荆林波 刘波;电子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院长 张安录;外部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土地市场管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陈信元 何贤杰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新会计准则实施五年的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张昕竹;用电信普遍服务政策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国家信息中心 秦海;新经济意味着什麽[N];国际商报;2000年
7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游戏产业平台之争:看谁摸透玩家心思[N];上海证券报;2014年
8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泳;免费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贸易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昊;网络外部性市场后入者竞争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喻世华;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电信市场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4 幸昆仑;网络外部性下基于溢出效应的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赵世海;基于网络外部性、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纵向合作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怀祖;网络外部性下的技术许可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张铭洪;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策略与政府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刘恒军;网络型产业动态竞争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杨黎波;基于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的企业IT能力匹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王广凤;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的竞争[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玲榕;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创新产品扩散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素华;基于网络外部性与从众效应的锁定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林婷;基于直接网络外部性的在位厂商竞争策略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婷婷;局部网络外部性探讨[D];厦门大学;2009年
5 刘会;基于网络外部性的企业开源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卫平;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创新产品导入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孟宇星;网络外部性对微博持续使用的影响:主观规范的调节作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谭孝权;网络外部性、市场进入与兼容性策略选择[D];重庆大学;2010年
9 黄伟;对网络外部性的研究及其在商业策略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於浩;具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的双重购买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95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79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