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6 02:29

  本文关键词: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智慧产业 评价指标体系 功效函数综合评价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DGM(1 1)模型


【摘要】: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实践应用,一批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慧产业悄然兴起。智慧产业以其生产的高效性、安全性和低碳性,能有效缓解经济增长所引起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势必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浙江省作为我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其智慧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目前尚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发展状况或发展中不足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监测。因此,立足于智慧产业内涵与特征,构建一套系统性的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测度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预测浙江省智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智慧产业内涵、特征和统计分类进行界定,进而从该产业的经济产出、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基于组合权重的功效函数综合评价法,对2006-2013年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接着,运用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分析浙江省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状况,并利用岭回归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稳健性的评价结果,构建基于1/mX函数改进的DGM(1,1)模型,预测2014-2018年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趋势。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其发展速度却由于受到智慧产业人才缺失、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而有所放缓。从协调发展状况来看,浙江省智慧产业的经济产出、信息化建设、技术创新和能源环境优化等方面缺乏协调性。而提升教育水平、加速地区经济发展、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等有利于促进浙江省智慧产业协调发展。从预测结果来看,浙江省智慧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总体上升,其中将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经济产出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但在能源环境优化方面却增长缓慢。最后,本文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智慧产业 评价指标体系 功效函数综合评价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DGM(1 1)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1-14
  • 1.2.1 智慧产业内涵研究11-12
  • 1.2.2 智慧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2-13
  • 1.2.3 智慧产业综合评价研究13-14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创新点14-15
  • 2 相关理论基础15-22
  • 2.1 智慧产业发展理论15-16
  • 2.2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16-18
  • 2.2.1 功效函数法16
  • 2.2.2 层次分析法16-17
  • 2.2.3 离差权法17-18
  • 2.2.4 逼近理想点法18
  • 2.2.5 CRITIC法18
  • 2.3 多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18-19
  • 2.4 灰色预测DGM(1,1)模型介绍19-22
  • 2.4.1 模型原理19-20
  • 2.4.2 模型检验20-22
  • 3 智慧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体系22-29
  • 3.1 智慧产业统计界定22-23
  • 3.1.1 智慧产业内涵及特征22
  • 3.1.2 智慧产业统计分类22-23
  • 3.2 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3-29
  • 3.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23-24
  • 3.2.2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24-25
  • 3.2.3 指标确立及说明25-29
  • 4 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29-44
  • 4.1 数据说明29
  • 4.2 量化评价29-39
  • 4.2.1 构建功效函数评价值29
  • 4.2.2 组合赋权29-36
  • 4.2.3 评价结果分析36-39
  • 4.3 耦合协调发展分析39-44
  • 4.3.1 耦合协调度分析39-40
  • 4.3.2 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40-44
  • 5 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趋势预测44-48
  • 5.1 构建DGM(1,1)改进模型44-46
  • 5.1.1 模型级比检验44-45
  • 5.1.2 模型精度检验及比较45-46
  • 5.2 预测结果分析46-48
  • 6 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48-51
  • 6.1 加强智慧产业人才队伍建设48
  • 6.2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8-49
  • 6.3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49
  • 6.4 深化清洁生产技术应用49
  • 6.5 改善智慧产业外部发展环境49-51
  • 7 结论与展望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A58-60
  • 附录B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信息产业协调发展[J];信息空间;2004年07期

2 叶彤;促进产业协调 巩固发展优势[J];广东经济;2004年06期

3 朱晓青;王静静;史菁;;北京各功能区产业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龚高健;张燕清;;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10年08期

5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J];杭州(下旬刊);2010年11期

6 范文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国金融家;2012年02期

7 隋博文;傅远佳;;稳增长视阈下广西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08期

8 施友佃;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谈小城镇的兴起和繁荣[J];福州党政论坛;1996年03期

9 解瑞峰;黄河;周海泉;;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调控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李腾飞;发展文化产业刍议[J];探求;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肇光;;如何营造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的和谐环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2 郭明兰;;借鉴国际经验 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竞争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张小锋;;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4 戴英历;;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壮大特色产业[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5 李蕾;;京津功能扩展与产业对接——从河北视角看如何发挥环京津优势[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康盈;黄合;方波;;新形势下的城市经济结构发展转型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以重庆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完善工作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黄利明;;实施“六化”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C];2004年

8 王仁东;;坚持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三卷 林业分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杰 郜玉华 李得安;牡丹区三产业协调发展[N];菏泽日报;2013年

2 记者 高振发 通讯员 宋立新 朱建军;宽城探索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路[N];河北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梅柏青;文化产业:成都特色 四川经验[N];成都日报;2006年

4 杨小玲;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N];陕西日报;2007年

5 记者 黄华 谭雅竹;全省州市文化局长会议在昆召开[N];云南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加快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N];山西日报;2007年

7 陈洪波;乐山08主题:产业提升年[N];四川日报;2008年

8 李国芳;发展大产业的路径和举措[N];黄石日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10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 吴江波;文化部将加大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静;知识服务产业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刘忠远;基于要素整合的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伦强;四川省城市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何乃波;山东果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华;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2 孙凡;青州蜜桃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高铭;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国静;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与养老地产的适宜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素嵘;江苏省碳纤维产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及系统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6 黄金龙;NL县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黄玲丽;浙江省智慧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杨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丁昶;中东部产业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陈春玲;辽东半岛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1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801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