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学术观点 2015年5期

发布时间:2017-02-08 09:04

  本文关键词: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学术观点 2015年5期

学术观点 2015年5期

发布日期: 2015-02-13 发布:  

  2015年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5年5期

  01月26日至02月08日 焦点
中国论文网
  房价影响居民储蓄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雪松等
  “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792号
  21世纪初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稳步提高,2013年达51%左右,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企业、政府的储蓄率显著提高,居民储蓄率也在高位有所上升,2013年居民储蓄率已超过20%。
  利用2011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就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考察,就房价上涨对多套房决策的影响机制及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异质性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第一,自1998年实施房改政策以来,房价上涨对中国城镇家庭多套房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房价上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家庭多套房决策的概率会上升约1个百分点。房价上涨对家庭多套房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当房价上涨时,高收入家庭、户主就职于政府部门的家庭、户主为中层职务的家庭、首套房为单位分房或集资建房的家庭,进行多套房决策的概率更高。房价的快速上涨,放大了住房不平等和财产不平等,使城镇家庭资产基尼系数扩大。
  第二,房价上涨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房价上涨时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及预算约束效应显著,并推高了储蓄率。房价上涨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储蓄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
  第三,多套房决策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多套房家庭的财富效应降低了储蓄率。多套房决策对家庭储蓄率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为-10%左右,多套房决策使家庭储蓄率平均下降约10个百分点。房价上涨及多套房决策都对城镇居民储蓄率有显著影响,但两者对储蓄率影响的方向截然相反。
  研究表明,正常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所导致的家庭多套房决策应给予鼓励,但应抑制因房价上涨过快因素所引致的居民高储蓄率。 制度
  政府调控房价空间较小
  浙江财经大学 李永友
  “房价上涨的需求驱动和涟漪效应――兼论我国房价问题的应对策略”
  过去十多年,影响中国房价变化的因素很多,且不同因素对房价上升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别。在所有因素中,需求面因素贡献最大。
  在中国城乡分割治理的历史背景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形成了巨大的潜在住房需求。无论是城市人口增加还是收入水平上升产生的住房需求,都是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然反应。相反,供给面因素对房价的贡献最小,仅约-2.5%,且主要是针对房产企业的信贷所致。对各因素的贡献进行比较后发现,政府调控房价的空间很小。
  鉴于中国城市房价问题最主要来自需求因素,而强大的需求因素又来自城乡分割治理和长期形成的巨大城乡差异,以及现有的二级土地制度。因此,,政府应改变目前在房地产市场的一些调控政策和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人为扭曲。在制度上,政府应调整城乡差异,在公共品供给上实施倾斜性的供给政策,在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这样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城市住房的需求压力。 观点
  网络课程降低学费
  哈佛大学 David J. Deming等
  “网络课程能压低高等教育成本曲线吗”
  NBER工作论文第20890号
  由于网络课程的课堂规模可以很大,而需要的面对面交流却少,这样就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因此被很多观察家视为是节省高等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那么,网络课程是否真的能压低传统高等教育的成本曲线呢?
  根据美国中学后教育数据综合系统(IPEDS)提供的数据,网络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型营利性非专业类公立高等教育机构。IPEDS很难追踪网络课程和其他非学位类网络项目。而学生们也很少通过网络课程就读专业类高等教育机构。
  对2013年占全美59%的新入学本科生进行考察,这些学生以获取学位为目标,就读于可自由接触网络课程但非专业类的高等教育机构。有相当比例网络学生的教育机构所收取的学费相对较低。网络课程的确降低了部分学费。
  但网络课程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仍不明朗。所以,不能简单就得出结论说,网络课程的低成本提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生产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线服务

 


  本文关键词:房价上涨、多套房决策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240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f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