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荟萃分析
【图文】:
图 3相对风险比RR基于M-H法检验单孔多孔组手术术后复发率的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检测得到:Q=4.76,其对应的 P 值为 0.4458,即大于本文设定的 0.10,所以其异质性并没有统计学意义;2I 值为 0%,远远小于 50%,说明纳入研究之间无异质性。单孔组多孔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术后复发率的相对风险 RR 的检验结果显示在这 11 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以证实结果的稳健性为目的,行稳健性分析,即改变统计量的方法来查看结果导向是否一致,确认结果的可信度,防止偏差过大。例如固定效应模型用 I-V法,随机效应模型用 I-V 和 M-H 法对 RR、RD 和 OR 分别进行分析,篇幅上省去了一部分分析结果展现,尤其是森林图,部分检验结果如下:表 4 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格效应量 模型 方法 分析结果RD 固定效应模型 逆方差法 -0.002[-0.006,0.003]
OR 固定效应模型 M-H 法 0.52[0.22,1.22]OR 固定效应模型 逆方差法 0.68[0.25,1.91]OR 随机效应模型 M-H 法 0.68[0.24,1.90]3.1.2.单孔多孔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从纳入的 11 个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单孔组和多孔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对风险比 RR 最大值为 9.69(95%CI 0.48~194.12),,最小值为 0.13(95%CI0.03~0.55),没有研究的下限在 95%置信区间出现大于 1 的情况。运用 M-H 法基于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总体的相对风险是 0.73(95%CI 0.50~1.01)和 0.60(95%CI 0.30~1.19),结果表明单孔组与多孔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小于 0.05)。结果详见下图 4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俊快;;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年16期
2 赖建中;;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年33期
3 邓立军;李平;耿若帆;高建伟;曾勇;李忠;;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6年04期
4 万琦文;石英佐;张亦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成本比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年08期
5 李海波;;预见性护理对小儿腹股沟疝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年24期
6 宋勇军;;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6年01期
7 王晶;王丽丽;付晓丽;吴兰华;;改良式小儿腹股沟疝术后护理带临床应用效果[J];新疆医学;2016年01期
8 陈涛;仝现州;张雷;王琨;;单孔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80例[J];医药论坛杂志;2016年03期
9 潘科;;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10 杨平;邵启峰;;小儿腹股沟疝术后腹胀的中医辨证探讨[J];山西中医;201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祥尧;杨家新;黄贵菁;王开标;;自制带线缝针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内口关闭术的应用(附28例报告)[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周德凯;;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几点注意事项[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德凯;;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几点注意事项[A];中国西南地区第九届小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寿红艳;徐旭仲;;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张z
本文编号:2628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2628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