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我国社会转型期“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18:14

  本文关键词:我国社会转型期“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同志往往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确是这样。新旧世纪交替之际正是我国社会转型之时,也是国际社会转型之时。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之知识经济的来临,已经使“变革”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显著特征。“变革”的社会形势给我国传统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挑战。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紧研究新的领导方式,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新的领导方式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它就是“以人为本”领导方式。因为“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领导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进入新世纪,西方领导思想正经历着向东方领导思想的历史性回归。其主要目的是要吸收东方领导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因而,加紧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研究无论对于构筑我国领导科学中领导方式理论体系,还是指导广大领导者的实际领导工作都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是把“以人为本”理念与领导方式结合起来并置于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立足于我国当今的社会转型,结合古今中外的领导、管理思想和理论来作比较系统的探讨的。全文共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内涵和理论渊源。“以人为本”领导方式实际上就是把“以人为本”的领导理念渗透、贯彻于领导者的思维、态度和领导活动当中而形成的一种人性化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一、我国古代管理哲学中的人本思想是其核心源流;二、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是其理论基础;三、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本思想是其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社会转型期领导方式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人治、家长制、行政命令等,加之简单划一、封闭性强,使得我国当前领导方式比较落后,也由此造成了官僚作风、决策失误、领导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领导方式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思想文化的影响;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三是长期忽略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最后指出领导方式转变的方向: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缘由。在阐明社会转型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之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理由。一是国际社会转型深刻影响着我国领导方式的人本化;二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方式必须人本化;三是我国管理科学化的初步成就为领导方式人本化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四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以人为本 领导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C93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8
  • 一、“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内涵及理论渊源8-17
  • (一) “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内涵8-10
  • (二) “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理论渊源10-17
  • 二、社会转型期领导方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17-23
  • (一) 社会转型期我国领导方式的现状17-19
  • (二) 落后领导方式引发的问题19-20
  • (三) 造成我国领导方式落后的原因分析20-22
  • (四) 结论:必须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22-23
  • 三、社会转型期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的缘由23-32
  • (一) 社会转型的内涵及主要内容24
  • (二) 社会转型要求领导方式必须既立足于“人”又归结于“人”24-32
  • 四、实行“以人为本”领导方式必须实现如下几个转变32-45
  • (一) 由人治式领导转变为法治式领导32-34
  • (二) 由集权命令式领导转变为民主参与式领导34-35
  • (三) 由刚性领导转变为柔性领导35-38
  • (四) 由显性领导转变为隐性领导38-42
  • (五) 由外在领导转变为自我领导42-45
  • 结论45-46
  • 注释46-49
  • 参考文献49-53
  • 后记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楠;我国行政领导授权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7年

2 彭昀昀;柔性领导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社会转型期“以人为本”领导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321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