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物流管理论文 >

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20:03

  本文关键词: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化在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再制造(remanufacturing)是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它是指通过修复技术恢复废旧产品性能、使之达到甚至超过原型产品质量的一类加工过程,旨在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收益等目的。区别于传统制造系统,回收件质量的差异性导致再制造系统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给此类系统的性能计算、分析和优化带来挑战。缓冲区(buffer)是制造系统的主要组成单元,可以调整工件加工顺序、平衡系统物流,有效改善系统性能。本文以再制造系统为对象,考虑回收件质量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缓冲区优化设计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再制造系统静态和动态调度对比研究。针对此类系统存在加工时间不等、加工路线随机的特点,采用仿真技术模拟系统加工过程、实现性能计算,以最小化总流程时间为目标,构建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两类调度模型。采用离散人工蜂群(DABC)算法求解静态调度,通过与NEH_A方法对比验证算法的有效性;采用分派规则完成动态调度,根据再制造系统特点选取和构建22种分派规则,并与DABC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算法的寻优效果优于分派规则,但寻优时间远大于分派规则;组合规则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和稳定性。(2)再制造系统分派规则的自主生成方法研究。经典分派规则适用于动态问题,但依赖于系统特性。考虑回收件返工和舍弃问题,设计指标具体表征回收件质量,建立再制造系统模型;以语法树(syntax tree)结构表征分派规则,根据系统特性设计系统状态指标集合;采用基于迭代局部搜索的自动生成(APRILS)方法构造适于再制造系统的复杂分派规则。研究表明:APRILS方法构造的分派规则效果优于经典分派规则,实现了寻优效果和时间的平衡。(3)面向不可靠再制造系统的多目标缓冲区容量分配研究。以不可靠再制造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最大化产出率和最小化在制品库存为目标,基于Pareto概念构建多目标缓冲区容量分配模型;采用分解-扩展-马尔科夫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利用Newton法和二分法求解以获得系统性能指标;在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Ⅱ的基础上,利用禁忌搜索优化其局部搜索能力,构建一种新的多目标优化算法—TS-NSGAⅡ混合算法,将其与NSGAⅡ算法以及精确算法比较。结果表明:TS-NSGAII混合算法在解的收敛性、多样性以及运行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比NSGAⅡ算法更优。本文以再制造系统为对象,考虑回收件质量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构建了再制造系统运行调度模型,从生产调度和缓冲区容量分配等层面探讨缓冲区优化设计问题,为再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调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再制造系统 质量不确定 生产调度 分派规则 缓冲区容量分配 Pareto多目标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18;F71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课题背景10-13
  • 1.1.1 制造业发展现状10-12
  • 1.1.2 再制造业发展现状12-13
  • 1.2 再制造系统13-16
  • 1.2.1 制造系统13-14
  • 1.2.2 再制造系统的不确定性14-15
  • 1.2.3 生产运营管理与缓冲区15-16
  • 1.3 研究现状概述16-22
  • 1.3.1 回收件质量不确定性研究现状16
  • 1.3.2 生产调度问题研究现状16-19
  • 1.3.3 缓冲区容量分配问题研究现状19-21
  • 1.3.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1-22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22-24
  • 第二章 基于分派规则和进化算法的再制造系统生产调度研究24-38
  • 2.1 引言24
  • 2.2 再制造系统及其生产调度模型24-27
  • 2.2.1 再制造系统模型假设24-25
  • 2.2.2 生产调度优化模型25
  • 2.2.3 模型仿真求解25-27
  • 2.3 分派规则与离散人工蜂群算法27-31
  • 2.3.1 分派规则27
  • 2.3.2 蜂群算法的生物学原理27-28
  • 2.3.3 离散人工蜂群算法28-30
  • 2.3.4 改进离散人工蜂群算法30-31
  • 2.4 案例分析31-37
  • 2.4.1 算例设计31
  • 2.4.2 离散人工蜂群算法及其改进效果验证31-34
  • 2.4.3 不同调度方法优化效果对比分析34-37
  • 2.5 本章总结37-38
  • 第三章 基于APRILS算法的再制造系统分派规则的自主生成38-57
  • 3.1 引言38
  • 3.2 基于语法树的APRILS算法38-42
  • 3.2.1 规则的语法树表达38-39
  • 3.2.2 规则的生成方法39-41
  • 3.2.3 APRILS算法41-42
  • 3.3 考虑质量不确定性的再制造系统模型42-45
  • 3.3.1 再制造系统模型假设42-43
  • 3.3.2 回收件质量表征43
  • 3.3.3 模型性能求解43-44
  • 3.3.4 APRILS算法应用44-45
  • 3.4 案例设计45-47
  • 3.4.1 实验方案45-46
  • 3.4.2 Training案例库46-47
  • 3.4.3 Testing案例库47
  • 3.5 结论分析47-56
  • 3.5.1 APRILS算法验证47-49
  • 3.5.2 新规则性能验证49-52
  • 3.5.3 参数灵敏度分析52-56
  • 3.6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基于混合算法的不可靠再制造系统多目标缓冲区分配57-78
  • 4.1 引言57-58
  • 4.2 基于Pareto的多目标缓冲区分配问题58-59
  • 4.2.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基本理论58-59
  • 4.2.2 再制造系统的多目标缓冲区分配59
  • 4.3 基于分解-扩展-马尔科夫方法的再制造模型建立与求解59-64
  • 4.3.1 再制造系统模型假设59-60
  • 4.3.2 分解-扩展-马尔科夫法60-64
  • 4.4 基于TS-NSGA Ⅱ混合算法的多目标缓冲区分配求解64-72
  • 4.4.1 问题转化及求解难点64-65
  • 4.4.2 NSGA Ⅱ算法65-66
  • 4.4.3 TS-NSGAⅡ混合算法66-70
  • 4.4.4 算法性能评价指标70-72
  • 4.5 案例分析72-77
  • 4.5.1 再制造系统参数与性能的关系分析72-74
  • 4.5.2 不同缓冲区总容量下算法效果验证74-77
  • 4.6 本章总结77-7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致谢80-81
  • 参考文献81-87
  • 附录87-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初红艳,费仁元;可重组制造系统设计(上)[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4期

2 ;可重组制造系统及应用示范[J];数控机床市场;2005年07期

3 刘飞,杨丹,易树平;制造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01期

4 杨海成;发展我国的制造系统信息一体化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999年09期

5 罗振璧,盛伯浩,赵晓波,赵宏林,刘阶萍,蒋任重;快速重组制造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03期

6 袁清珂,吕传毅,赵汝嘉;先进制造系统和21世纪的制造业[J];机电一体化;2000年01期

7 李龙洙;粒子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方案探讨[J];机械设计;2001年06期

8 盛伯浩 ,罗振璧 ,俞圣梅 ,赵晓波 ,赵宏林 ,张建民 ,张文河;快速重组制造系统的构建原理及其应用[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年01期

9 江志斌,胡宗武;论制造系统模式的新进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年02期

10 江平宇;e-制造系统的实现方法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华军;刘飞;;再制造系统大规模定制特性及其三维优化策略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钟江生;;双重资源约束条件下制造系统的调度[A];第二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2002年

3 何非;;装配制造系统复杂特性多层次解析与建模[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4 周美立;;相似制造系统工程[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晓梅;;e-制造系统在佛山地区模具业中的应用研究[A];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与技术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寒生;阎祥安;;基于生产计划的大物流工程项目类制造系统的一种物流调度模型[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胡仲翔;贾志成;赖利国;;协同制造系统中人的可靠性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宋东平;;随机需求不可靠制造系统的生产控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张士廉;王成恩;;航空企业集成化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伯鹏;;制造信息差及其应用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绵;方太制造系统分析质量状况[N];中国质量报;2009年

2 陈循介;机器人:未来新型制造系统的开路先锋[N];中国工业报;2008年

3 广东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史王君;实施信息化制造系统 为ERP提供数据[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李立红;河北钢铁承钢自动化管控中心确定“人才制造系统”建设目标[N];中国冶金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凤兰;多重入复杂制造系统的多尺度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玉芳;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适应动态组织与调度[D];东南大学;2015年

3 郜庆路;分布式自治制造系统中协调机制的研究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易静蓉;制造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与调控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薛朝改;知识化制造系统自重构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6 锁小红;基于制造系统功能的设施布局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梁祖红;考虑生产周期与产能约束的制造系统双重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8 谢楠;基于Petri网的可重组制造系统建模、调度及控制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古拉玛;多产品制造系统中车间布局规划的有效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清涛;再制造系统车间调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新锋;制造系统的生产浮动性及其近似技术[D];清华大学;2005年

2 曹颖;船舶管件族制造系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周建华;基于人工免疫的有机制造系统监控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4 杨林;串行制造系统可靠性研究与产能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施杨梅;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许竹君;协同制造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09年

7 王峻峰;P公司制造系统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8 贺江华;综合型制造系统的建模和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罗建民;可重组制造系统相关设计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何家勇;支持设计面向经营的制造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考虑回收件质量的再制造系统缓冲区优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wuliuguanlilunwen/254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0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