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6 00:27

  本文关键词: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的规划和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电网通信 数据承载网 PTN CWDM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网管理、营销等业务数据日趋IP化,电网IP业务承载的网络亟需升级改造。论文在分析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及未来业务带宽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PTN技术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方法。PTN技术以分组交换为核心,具有高QoS、丰富的OAM管理能力、快速保护、时间同步等优势。论文利用PTN关键技术,选用诺基亚西门子系列产品,根据某市供电公司光缆拓扑结构,对光缆、PTN设备、长距离传输、组网模式等进行了设计。同时,论文结合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还在容量扩展、DCN规划、QoS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在深入分析电力通信网业务数据的基础上,从9个不同的业务层面对业务进行了分类。结合PTN QoS区分服务的关键技术,共设计了9个电力业务的QoS优先级分配模板,并应用到实际PTN业务的开通中。为减小业务配置的复杂度,只配置了超额带宽EIR,通过业务优先级进行抢占调度。实施后电力承载网络吞吐量提高了50%,网络时延由最严重时的20ms降到平均7ms以内,提升了网络性能。论文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和带宽预测等因素,提出在PTN核心环设计时引入CWDM技术组建多个10GE环路,在网络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用极低的成本实现了总容量120GE的传输。引入CWDM技术对PTN核心环的承载容量带宽扩容规划,相当于利用10%的工程代价提升了12倍的带宽容量。在数据承载网DCN设计中,对PTN网络采用了划分小冲突域的方法,域内通过OSPF协议进行路由交换。每个CCN域均选择两个网关网元,进行网管信息的交互。每CCN均预先分配了网元ID、IP地址等信息,一方面PTN网管对新设备网元接入管理的效率提高了80%,另一方面避免了地址规划混乱引起的网络风暴。PTN通信网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前,对PTN设备的光接口、以太网业务单板性能、多业务承载能力、保护方式和与SDH网业务互通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满足某市级电力通信网实际需求。
【关键词】:电网通信 数据承载网 PTN CWDM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15.853;TM73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英文缩略语13-14
  • 第1章 绪论14-20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14
  • 1.2 国内外的电力通信发展状况14-16
  • 1.2.1 国外电力通信状况14-15
  • 1.2.2 国内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15
  • 1.2.3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面临的新形势15-16
  • 1.3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16-18
  • 1.3.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16-17
  • 1.3.2 论文的创新点17-18
  •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18-20
  • 第2章 现状分析和需求预测20-32
  • 2.1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20
  • 2.2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现状分析20-23
  • 2.2.1 光缆现状分析20-22
  • 2.2.2 光传输设备现状分析22-23
  • 2.3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存在的主要问题23-24
  • 2.4 某市级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预测24-30
  • 2.4.1 业务需求分类24-25
  • 2.4.2 业务量分析及带宽预测25-30
  • 2.5 总体规划30-31
  • 2.5.1 规划设计原则30-31
  • 2.5.2 总体设计31
  • 2.6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数据承载网规划和设计的关键技术32-45
  • 3.1 数据承载技术比较32-33
  • 3.2 PTN系统结构33-34
  • 3.3 PTN业务类型34-37
  • 3.3.1 以太网业务34-36
  • 3.3.2 CES业务36-37
  • 3.4 QoS性能37-38
  • 3.4.1 QoS简介37-38
  • 3.4.2 MPLS QoS模型38
  • 3.5 OAM性能38-40
  • 3.5.1 OAM基本概念38
  • 3.5.2 OAM故障管理技术38-39
  • 3.5.3 OAM性能管理技术39-40
  • 3.5.4 OAM和PTN网络保护的关系40
  • 3.6 保护机制40-43
  • 3.6.1 单板级别保护41
  • 3.6.2 端口级别保护41-42
  • 3.6.3 网络级别保护42-43
  • 3.7 同步技术43-44
  • 3.7.1 PTN网络同步技术43
  • 3.7.2 PTN设备同步技术43-44
  • 3.8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基于PTN技术的电力数据承载网设计方案45-66
  • 4.1 光缆设计45-46
  • 4.2 PTN设备设计46-52
  • 4.2.1 PTN设备选型47-49
  • 4.2.2 核心层PTN设备设计49-51
  • 4.2.3 汇聚层PTN设备设计51-52
  • 4.2.4 接入层PTN设备设计52
  • 4.3 PTN系统长距离传输设计52-54
  • 4.4 组网模式设计54
  • 4.5 利用CWDM技术实现核心层容量扩展54-59
  • 4.5.1 CWDM技术原理55-56
  • 4.5.2 PTN核心层网络拓扑的规划56-58
  • 4.5.3 传输距离的功率预算58-59
  • 4.6 PTN网管与DCN设计59-62
  • 4.7 QoS及OAM规划62-64
  • 4.8 本章小结64-66
  • 第5章 工程测试验证66-78
  • 5.1 PTN设备基本性能测试66-70
  • 5.1.1 设备光口指标测试66-68
  • 5.1.2 设备以太网业务单板性能测试68-70
  • 5.2 多业务承载能力测试70-73
  • 5.2.1 以太网业务测试70-71
  • 5.2.2 E1业务测试71
  • 5.2.3 业务带宽测试71-73
  • 5.3 保护测试73-76
  • 5.3.1 网元级别保护测试73-75
  • 5.3.2 网络级别保护测试75-76
  • 5.4 与SDH网络业务互通测试76-77
  • 5.5 本章小结77-78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8-81
  • 6.1 论文总结78-79
  • 6.2 下一步工作79-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8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笞辩情况表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面向后3G时代的电信移动承载网演进浅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年02期

2 刘元洪;;浅析通信承载网安全性方案[J];中国水运;2010年08期

3 孟璐;;部署BFD提升IP承载网可靠性[J];科学之友;2011年22期

4 闫秀红;;IP承载网及其NGN业务的QoS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13期

5 张兵;;AG对承载网的需求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1期

6 林松;;IP RAN技术搭建综合业务承载网的设计与应用探究[J];电子制作;2013年07期

7 黄绪刚;;简析面向未来的IP RAN综合承载网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07期

8 毛利;;IPTV承载网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J];硅谷;2008年13期

9 温州;;油田NGN承载网构架[J];硅谷;2011年23期

10 沈浩;徐丹;;未来移动承载网IPRAN浅析[J];硅谷;2012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瑞丰;;面向后3G时代的移动承载网演进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荆雷;;移动运营商电信级IP承载网的本地延伸思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刘洁;;对3G和固网软交换融合承载网发展的思考[A];2005'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孙文胜;赵问吉;;基于MPLS VPN的IP承载网保障措施的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冯渊博;;IP承载网和传输网的演进与融合方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崔强;黄成;;面向全业务的传输承载网规划与设计[A];广东通信2010青年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周洛馨;许智;;浅谈IPTV承载网的建设思路[A];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C];2005年

8 周安顺;;洛阳网通IPTV承载网建设方案研究及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向九松;季鸿宇;柏林;;精品IP综合承载网构建思路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高天曦;;广州电信NGN承载网现状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烽火中标联通IP承载网传输项目[N];人民邮电;2007年

2 徐勇;IP承载网升级触发全网技术“蜕变”[N];人民邮电;2007年

3 姚春鸽;业务发展需要统一的IP承载网[N];人民邮电;2007年

4 子夜;移动IP承载网的建设热潮[N];网络世界;2006年

5 文;中太数据签约联通全国IP承载网项目[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中兴通讯 李勤邋余卓;3G承载网向全业务时代挺进[N];通信产业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伊佳;承载网优化市场进入爆发期[N];通信产业报;2011年

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钱程;华为诠释IP承载网管理价值[N];通信产业报;2007年

9 李勤邋余卓;3G承载网发展向全业务时代挺进[N];人民邮电;2008年

10 伊佳;联通IP承载网开标[N];通信产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宁宁;业务自适应的可重构服务承载网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江逸茗;可重构网络的服务承载网映射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3 王浩学;面向服务提供的逻辑承载网构建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凯;IP承载网提升稳定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伯恩;移动IP承载网自动化巡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毛鸿翔;面向LTE承载网的PTN技术及其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梁英;IP RAN在南昌电信承载网建设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5 高源龙;江苏省地市电信传输承载网三年滚动规划[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王立国;基于IP RAN的宁夏电信移动承载网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7 王文钊;服务承载网构建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邢池强;服务承载网可生存性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王博;面向节能的服务承载网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10 刘旭婉;POTN在铁路承载网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6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096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