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从现场到电视:体育观众衍变及其可商品化的价值透析

发布时间:2018-01-10 10:17

  本文关键词:从现场到电视:体育观众衍变及其可商品化的价值透析 出处:《体育与科学》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体育现场直播 电视体育 体育迷 受众商品化 观众价值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下全球体育受众的存在已越来越成为许多大型体育赛事得以举办的一条不得不考虑的理由。因此,对体育观众的理解与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在文化传播学的视域下,通过文献研读,并运用归纳与演绎、对比与分析等方法与手段,首先根据体育观看经验的二元划分,常规性地将体育观众分为体育现场观众和体育电视观众,同时把脉了两类观众的初始关系,并进一步对其各自的优劣以及体育受众的内涵等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科技和商业的共谋下,两类体育观众之间的原始界限业已走向模糊;体育受众并不是所谓"收视率"所能概括得了的,其拥有丰富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体育迷作为体育剩余能指的情感联盟具有一种可商品化的价值,且这一价值事关电视转播权收益、广告价格,并最终决定体育营销与消费的成败。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existence of global sports audience has becom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eason for many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to be held.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sports audience. The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literature and uses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contrast and analysis.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binary division of sports viewing experience, the sports audience is divided into sports scene audience and sports television audience, and the ini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audience is taken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further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ports audienc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original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ports audience has been blurred under the complicity of science and commerce; Sports audience is not the so-called "ratings" can be summarized, it has rich and complex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Sports fans as a sports surplus signifier emotional alliance has a commercialized value, and this value is related to th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rights revenue, advertising price, and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80-05
【正文快照】: 前电子媒介时代,对于竞技体育产品的第一类买方——具有观看比赛需求的消费者(即观众)[1]来说,无论比赛在何时何地举行,要想观看赛况,除了亲临比赛现场没有其他选择。然而,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融合,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卫星传送信息手段的使用,带来了电视及其文化产品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艾杰比尼尔森预测:2008北京奥运会电视观众人数将创造历史[J];经营者;2007年20期

2 劳伦斯·文内尔;郭晴;;媒介体育、性别、体育迷与消费者文化:主要议题与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罗阳富;;论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5 王会;沈书生;;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6 柳敏;;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假难题与真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董静;;浅析现代广告中女性身体消费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蔡丽霞;;对“公民新闻”的研究与探讨[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李双龙;;主题:传播网络下的中国大都市郊区农村居民[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晓波;消费社会的白色噪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海,王凯珍,肖淑红,赵书祥,陈国强;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江流水;认知体育作为文化的存在[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6期

3 ;体育咨讯网站推介国外体育营销书[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06期

4 刘红梅;吉林省高校大学生闲暇体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S1期

5 俞昌春;后工业社会体育特征与产业化前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王正伦;大众体育的社会学视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印象及其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詹兴永;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特征[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骆正林;电视认体育魅力无穷──奥运会后看电视对体育发展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1年01期

9 汪明旗,吴务南;试论全民健身中的城市非正式体育群体[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10 马法超,于善旭;论体育标志权的实现与救济[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军;王斌;;体育组织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胡宇;龚茂富;;对我国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3 白永惠;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灵甲;谢宏雷;;对新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30年铸就煤炭体育事业辉煌路[A];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1978~2008[C];2009年

6 孟文娣;郭永波;邹新娴;祁国鹰;;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任海;;论体育对环境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8 韩会君;叶细权;朱跃夫;许国勋;张壮文;;构建环珠江口体育带的初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陈信康;;体育营销发展的动向与思考[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10 尚虎珊;;宋代体育文化勃兴引出的启示[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静;传统体育尝试新出路[N];中国体育报;2005年

2 京统;北京体育产业发展须破解四难题[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王建庆;丝绸路上的健身长廊[N];甘肃法制报;2007年

4 尹春兰;体育营销与品牌推广[N];经济参考报;2006年

5 何东宪;海宁:体育产业越做越大[N];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赵凤华;《体育组织文化研究》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N];科技日报;2007年

7 邱利伟;体育营销教材服务奥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敬;应关注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N];中国信息报;2006年

9 宋雪梅;珠海体育强筋健骨动起来[N];珠海特区报;2007年

10 记者 王振江 通讯员 王向阳;“体育进社区”活动已拉开[N];驻马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p苊,

本文编号:1404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404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