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14:26

  本文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欺骗 社交媒体 内容分析 出处:《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网络媒介发展到今天已步入自媒体(We Media)时代。普通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和提供着各自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媒介去中心化的结果是信息进一步膨胀。注意力经济市场中,买方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即产品的供给量(信息内容)远远超过了用户需求的承载力(注意力)。注意力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便衍生了一种新的竞争手段——注意力欺骗。本文基于注意力经济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结合心理学、认知学、营销学等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抽样调查法,对社交媒体注意力欺骗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辨析和提炼;深入案例来研究其行为动机和行为规律;分析和批判其行为伦理;归纳和总结其行为过程并预测未来的研究趋势。通过对社交媒介的注意力欺骗研究来引发对网络注意力经济的进一步探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注意力经济视角来考察社交媒介注意力欺骗过程和欺骗效果的关联。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media has stepped into the media since today. Times. Ordinary people share and provide their own events and news through social media. The result of media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 market. The pattern of buyer's market has been formed. That is, the supply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product far exceed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ser's demand (attention). The attention competition becomes more inten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ttention economy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cognition and marketing, this paper adopt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Case analysis and sample survey,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edia attention deception are analyzed and refined. To study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the behavior law in the deep case; Analyzing and criticizing its behavior ethics; The behavioral process is summari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s forecasted. Through the study of attention deception on social media, the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network attention economy is initiate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look at the attention econom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ttention economy. Angl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 of distraction and the effect of deception in social medi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怎样看待社交媒体[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2期

2 马尔科姆;;被高估的社交媒体[J];当代传播;2011年03期

3 ;未来社交媒体10大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1年07期

4 启程;;社交媒体之“湿”与社会之痛[J];检察风云;2011年17期

5 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国外媒体对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J];新闻记者;2011年12期

7 马小娟;;论社交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1年24期

8 冯岩;;人文城市发展中的社交媒体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文卫华;刘嘉丽;王雅萱;;试析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与边界[J];中国报业;2012年08期

10 翟菁;张莉钥;;谱写2011年社交媒体研究“五部曲”[J];今传媒;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靖华;;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C];2010年

2 洪婧茹;;社交媒体与上海大学生的环保参与:从线上关注到线下行动[A];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军 编译;社交媒体营销助推器还是新航向?[N];中国民航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平;社交媒体重构商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3 一鸣;出版商介入社交媒体的危险[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Chris Nerney;社交媒体带来的5大安全威胁[N];网络世界;2011年

5 李鑫源;社交媒体影响不容小窥[N];科技日报;2011年

6 陈晓平;社交媒体的“葫芦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7 肖明超(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社交媒体引发营销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8 文化学者 常江;社交媒体的“情绪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9 朱永磊 贝恩大中华区电信、媒体与高科技业务主管;如何成为社交媒体的长期赢家[N];通信产业报;2012年

10 记者 赵中文;东南亚企业倾向利用社交媒体经商[N];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雪;复杂网络链路分析与社交媒体预测[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罗准辰;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检索与传播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朱星玮;社交媒体信息结构化组织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谢松县;社交媒体中观点信息分析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唐李洋;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Twitter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絮;社交媒体广告的表现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蒙;网络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与品牌传播[D];辽宁大学;2013年

3 吴祖宏;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问卷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4 张茜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徐蕾;政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意愿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巩丽;社交媒体对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行为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邹姝玉;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秦晶晶;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情绪启动效应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胜;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的消费者网购决策及商品推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任雁;“文化迁徙”背景下中国留学社交媒体使用的“两栖”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9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479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b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