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交融与共生: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18-04-17 04:08

  本文选题:酒文化 + 传播路径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5年12期


【摘要】:中国经典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积淀和智慧精华,可谓与国学相生,与诗文结伴,与艺术为伍。其精髓体现了人类对文化的共通领悟,表现在明礼重德、和谐康健、仁爱友善和悠远意美等诸多方面。在文化相似性的基础上,以异地文化认同为理据,通过译介与媒介,传播中国经典酒文化,无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可行举措。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有助于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共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海外对中国白酒的认同,促进中国白酒国际营销,繁荣国际经济与贸易。
[Abstract]:Chinese classic wine culture is the ide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wisdom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Its essence embodies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ultur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courtesy, harmony and health, benevolence, friendliness and distant beauty, etc.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similarity,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ine cul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and media is undoubtedly a feasible measure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wine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helps to identify with Chinese culture abroad, enhances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realizes the blending and symbiosis of world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conducive to oversea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liquor.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Chinese liquor, prosperit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作者单位】: 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西华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中国经典酒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TCX150610)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国白酒国际化途径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JCB14-12)
【分类号】:TS9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袁君煊;;互联网背景下异地文化认同现象发微[J];民族艺术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Z1期

2 胡俊修;李美佳;;建国以来的辛亥革命纪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为视角[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05期

3 黄鹏旭;;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4 韦斌;;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民族文化融合[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5 邵晓霞;傅敏;;论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及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6 陈达云;;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10期

7 杨素梅;;书写哥萨克:从壮士歌至今的文学与文化认同[J];俄罗斯文艺;2013年04期

8 赵国军;;论近代西北回族民族认同的特点[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9 李银玲;和亮;魏国忠;;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社会认同情况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年01期

10 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朱碧波;苏联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郭晓川;文化认同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卓;对“文明的冲突”的一种传播学阐释[D];复旦大学;2012年

9 朱晨静;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史春燕;中国共产党新疆民族工作:回顾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直;一个兵团社区的地域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葛世凯;网络传播把关的张力与限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艳喜;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4 陈立勇;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D];辽宁大学;2011年

5 袁素敏;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路朋杰;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民族认同[D];河南大学;2010年

7 张海英;胡玫导演历史剧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周阳;当代国家电影与民族国家认同[D];鲁东大学;2012年

9 焦彦晨;《南洋商报》与马来西亚华人的族群认同建构(2001-2010)[D];暨南大学;2012年

10 徐黎;全媒体环境下公民的政治认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舒予;论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吴友富;;对外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年01期

3 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4 熊澄宇;吕宇翔;张铮;;中国新媒体与传媒改革:1978—2008[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鲍伯·杰索普;何子英;;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J];求是学刊;2007年04期

6 克里斯·洛伦兹;梁高燕;;比较历史学理论框架的初步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风;黄简;;时尚与传统的辉映 中国经典设计师与时尚共舞[J];国际服装动态;1999年04期

2 李其;;中国经典:后奥运商业生态下的“价值空间”[J];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41期

3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其;后奥运商业生态下中国经典的价值[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赵广俊;旅美华侨关注祖国疫情[N];法制日报;2003年

3 李克;中国经典是消费者海选出来的[N];经济观察报;2010年

4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革新;东学西渐的中国先行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胡晓明;远行回家的中国经典[N];文汇报;2003年

6 实习记者 种晓明;以时尚绘本形式整合传统美术片资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本报特派记者 王玉梅;“中国经典”是我们的首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8 葛兆光;现在,,还读经典么[N];文汇报;2002年

9 记者 韦鸣飞;桂林喜获“中国经典城市名片”殊荣[N];桂林日报;2010年

10 李娇艳;“飞跃”为什么现在才飞跃[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楹;论中国经典红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任伟;试论中国译者在汉籍英译中的角色[D];四川大学;2005年

3 黄凡凡;隐喻认知理论和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跨域产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骥翔;中国经典翻译与当下中国文化身份在西方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卫志;图形—背景理论与中国经典诗歌的意境焦点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郎锦锦;融合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经典诗词意象的整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璐;框架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陌生化现象[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1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761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