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民族志的目的地形象演进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目的地形象 + 演进过程 ; 参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目的地形象因其对目的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然而目的地形象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过程尚未得到揭示。采用自我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杭州为目的地探讨目的地形象的演进过程,结果发现:目的地形象的演进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基于目的地的本体形象阶段、目的地营销组织建构的策划形象阶段和基于旅游者主观建构的原生形象阶段、经过信息搜寻后的强化形象阶段、访问目的地过程中演进而来的经过修正的复合形象阶段、结束目的地访问后再度演进而来的经过时间筛选的积淀形象阶段,其中积淀形象是下一轮目的地形象演进的原生形象,目的地形象演进的各个阶段的主体、形成方式、形成标准、特征以及是否异化都有所差异。研究初步揭示了目的地形象演进变化的理论框架,能够为动态塑造和提升目的地形象提供参考。
[Abstract]:Objective terrain image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field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stination. However,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object image on the time series has not been revealed. Using the study method of self ethnography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destination image in Hangzhou, the result is that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destination image can be found. It is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namely, the phase of the noumenon image based on the destination, the phase of the planning image of the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primary image stage based on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ts, through the intensive image stage after the information search, the modified complex image stage evolved from the process of visiting the destin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destination visit. The accumulating image is a period of time screening, in which the accumulation image is the original im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ext destination image, the main body of each stag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estination image, the form of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ndar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similation. The study preliminarily reveals the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 of the image of the destination. The framework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ynamic shaping and upgrading of destination imag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暨南大学-佛罗里达大学旅游与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交媒体下游客情感-满意度时空分异及机制研究”(41571135) 国家旅游局科研立项课题“文化边际域视角下文明旅游的时空语义挖掘”(16TAAG017)
【分类号】:F592.7;K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黑龙江省志·民族志》资料长编(上)即将出版[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4期
2 高丙中;民族志经验研究主持者言[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3 张景孔;;民族志编写研究综述[J];新疆地方志;2006年01期
4 李立;;小说化:民族志书写的一种可能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娥满;;时间与空间:科学民族志的叙述学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谢妮;;建制民族志——一种新的方法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省志民族志编修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地方志;2010年03期
8 朱炳祥;;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J];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9 张佩国;;历史活在当下——“历史的民族志”实践及其方法论[J];东方论坛;2011年05期
10 洪寒松;;略论编纂民族志[J];民族论坛;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崔迪;;跨越线上/线下的二分观念 论网络民族志多元化的“田野环境”(英文)[A];2013年“两岸三地五院研究生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海外民族志[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3 岳淼;;台湾高山族影像纪录和民族志电影[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吴扎拉克尧;;黑龙江省民族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浅议[A];黑龙江省第二轮修志“质量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昌都地委党校 巴桑曲措;关于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N];西藏日报(汉);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本土化民族志在范式反思中超越西方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记者 毛翠香;《青海省志?民族志》首发式举行[N];青海日报;2009年
4 张佩国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暨人类学研究所;整体的历史与弥散的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梁小丽 高荧;梁钊韬 他的经历本身堪称一部人类民族志[N];南方日报;2013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孙艳艳;民族志中的个人化书写可以走多远[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7 黄柏权;一个土家山乡的真实记录与深度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陈湘邋王珍;被淡忘的民族志电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陈建樾;从着眼过去到关注现代: 林惠祥与台湾少数民族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王敏;民族志视角中的现代伊犁赞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学礼;以镜头“写”文化: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反思[D];云南大学;2015年
2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席海燕;大班幼儿玩伴选择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韩s,
本文编号:1809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80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