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发展的模式与对策分析
本文选题:文化遗产 + 产业化保护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摘要】: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发展应以文化产品生产与文化市场理论为基础,坚持遵循文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双重规律,坚持特色发展与多样性并重,坚持产业统筹联动与主体多方协调的原则,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具体的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及文化环境特点,在旅游开发、体验开发、产品开发三类文化遗产基本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应注意通过顶层设计,促进横向的同类项板块、纵向的互补性板块、区域的集聚性板块、科技的提升性板块一体化综合开发,形成集聚与互动效应。为此,需要从政府宏观调控方面,加强法制保障、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机制设计,从市场微观主导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战略创新、市场营销,从社会相关各界辅助方面,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各界协同创新,为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
[Abstract]: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product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market, adhere to the dual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 economy, and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and multi-party coordina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win-win. In the course of the specific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e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basic development mod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op-level design.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similar plate, longitudinal complementary plat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plat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uplifting plate, forming agglomeration and interaction effec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protection, policy support, fund input, mechanism design, brand building, strategic innovation, marketing and social assistance from the macro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fo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ll sector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iz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tec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东营职业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我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DJJJ13)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特征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13WJ51) 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新经济时代理工科院校音乐专业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qx201336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全胜;席建超;;试论我国文物旅游及其开发模式[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2 郑旗;;乡村旅游循环开发模式初探——以长沙市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9期
3 余华玲;;川西古镇开发模式初探[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年00期
4 ;旅游投资集团开发模式解读[J];中国西部;2012年08期
5 刘玉芝;;基于保护视角的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20期
6 齐恒,陈晚清,蓝万炼;湖南澧水中下游流域资源经济评价与开发模式探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何顺果;;略论美国西部开发模式[J];北大史学;1994年00期
8 李德元;明清时期海岛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01期
9 徐杰;;浅析株洲乡镇公园开发模式与类型[J];艺术科技;2014年05期
10 罗康隆;瑶族布努支地区开发模式发微[J];怀化师专学报;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建军;;河北省山区不同类型经济技术开发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万兰;刘熙宝;李翠;;开发区的融资与开发模式[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张文磊;周忠发;;全域体验开发模式 区域旅游开发的新途径[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真;;胜利海上油田开发模式及适应性分析[A];2010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覃成林;马芳芳;;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6 张文磊;周忠发;刘奥东;;以创新模式促进新时期贵州南部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跨越发展——以黔南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7 陈长春;;南昆经济带的外向型地域开发模式及其形成因素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张学俭;黄亚玲;;宁夏扶贫扬黄红寺堡灌区土地开发模式及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余镜周;周晓光;苏志远;辛阳;;一种基于模块化的前端快速开发模式[A];全国第20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9)暨全国第1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陈斌;;有地方特色的TOD发展模式——广州的经验[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湖泊旅游与湖泊地产中心 杨雪春 吴月湖;湖泊旅游五大开发模式详探[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刘宇鑫;造地养铁 北京探索“地铁上盖开发模式”[N];中华建筑报;2013年
3 雷西平;引入敏捷开发模式[N];中国邮政报;2013年
4 巅峰智业 杜学 杨增民 杜健秋 李萃;“文化+旅游+商业+乐居”的燕都古城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14年
5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城市风貌景观与休闲商业地产规划设计中心 秦川 孙瑞娟;多空间构建地下商街开发模式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9年
6 刘新红 唐静;在地铁综合开发模式上探新路[N];人民铁道;2012年
7 ;NGN业务的开发模式[N];人民邮电;2004年
8 孙天胜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非遗”旅游开发的必要与可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谢江林 唐胜;我市出台文件鼓励“轨道+物业”开发模式[N];贵阳日报;2013年
10 巫宁;遗产廊道:一种乡村旅游的联合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可;高师校本课程“高中数学选修系列专题选讲”的开发模式与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爽;休闲房地产项目开发模式的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敖宏敏;新市镇开发模式与静湖生态公园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刘露;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开发模式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周燕;基于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变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延升;全运会市场开发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陈志梅;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背景下小嶝岛和谐开发模式探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4年
8 裴发展;UML在柔性开发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刘菲;敏捷开发模式下的手机软件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王红梅;校本电子书包的开发模式及其应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20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82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