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创新能力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6 17:27

  本文选题:体育用品企业 + 创新能力 ; 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在梳理体育产业领域关于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能力对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而构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集我国13家体育用品企业上市公司连续5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转化为函数表达形式,计算出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最后,以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以营销投入比率、研发投入比率、人均科研投入、人均盈利能力、专利拥有数、研发投入增长率为解释变量,以企业规模为控制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较低,361度(F=0.344 0)、安踏体育(F=0.243 3)和中国动向(F=0.241 6)的企业竞争力得分位列前三名,企业竞争力得分最后三名分别为信隆实业(F=0.0231)、裕元集团(F=0.0005)和泰亚股份(F=-0.034 4);(2)体育用品企业营销投入比率(B=-0.027,Sig=0.5530.05)、人均科研投入(B=-0.178,Sig=0.1610.05)、专利拥有数(B=-0.045,Sig=0.4300.05)与企业竞争力呈负相关,但关系不显著;(3)体育用品企业研发投入比率(B=0.035,Sig=0.6400.05)和人均盈利能力(B=0.166,Sig=0.0830.05)与企业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不显著;(4)体育用品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率(B=0.193,Sig=0.0010.01)与企业竞争力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and then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data of 13 listed sporting goods companies in China were collected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according to the matrix of 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Finally, tak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ing goods enterprises as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the ratio of marketing investment, R & D investment, per capita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per capita profitability, patent ownership, and R & D investment growth rate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aking the enterprise scale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score of competitive ability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is lower than 361 degrees, and that of Anta sports enterprise is 0.243 3) and that of China trend is 0.241 6) the scor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in the top three places. The last three places in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enterprises are Xinlong Industrial Group (FN) 0.0231, Yuyuan Group (FU 0.0005) and Taiya Stock Company (FU -0.034 4). The ratio of marketing investment in sporting goods enterprises is 0.5530.05), the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B-0.178 Sig0.1610.05, and the patent ownership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 & D investment ratio of sporting goods enterprises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 ratio of R & D investment of sportswear enterprises was 0.035% Sign 0.6400.05) and the per capita profitability were 0.166 Sign 0.083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 & D investment ratio of sports goods enterprise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But the relationship is not significant (4) the growth rate of R & D input of sporting goods enterprises is 0.193 Sign 0.0010.01) there i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 & D input and competitive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河北大学体育教研部;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CLA130195)
【分类号】:G8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晓阳,黄洁;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宋狄雷;;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3 闵健;朱道辉;胡艳;郭新艳;柳伟;郎松亭;;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年08期

5 何冰;周良君;陈小英;辛利;;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7年07期

6 朱允卫;易开刚;;体育用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08年03期

7 卢金逵;倪刚;熊建萍;;区域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09年06期

8 王德平;陈建华;任宝莲;;闽、浙、粤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年08期

9 吴延年;陈卓;李建军;;中国体育用品上市公司品牌竞争力评价——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宝家;林珍瑜;唐文玲;陈志伟;郑桂凤;;我国中小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研究——以福建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为实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2 王加益;;我国民营中小型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3 张世威;;基于区域“增长极”理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4 吴宝升;;沿海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5 骆慧菊;陆小成;;我国体育产业服务链理论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夏碧莹;;加快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谢洪伟;许月云;许松涛;张红艳;;区域体育产业比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8 张剑珍;胡国鹏;;海峡西岸经济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王艳丽;谢慧松;;我国体育用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郑立红;;新时期大众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顺平;刘方;;对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战略的分析与探讨[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张睿;杭兰平;;“迪卡侬”的竞争力对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启示[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宋雅伟;王正伦;寇恒静;;昆山构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思考[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宋娜梅;;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赵瑞姝;王子朴;;pest模型下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李艳丽;;税制改革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A];2013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白杨;;“亚审美”影响下当代青年音乐审美消费观念变化探究[A];第五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第三章 “儿歌-节奏”训练的实验[A];第五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刘英;;我国体育用品民族品牌培育:战略框架与推进机制[A];2013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明;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组织执行力的评价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5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得保;深圳体育赛事取向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吴立忠;当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温洪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沈克印;当代中国体育经济伦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中权;上海体育赛事发展阶段及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丛晓芳;中职实践课教师专业自主权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正华;手·火·语言—元工具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连丽梅;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邱细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然与实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怡然;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凡雁;中国体育品牌国际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程程;产业集群视角下富阳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文炯;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评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詹建国,徐飞荣,丁涛;略论体育市场经营中的品牌营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李建设,裘琴儿,童莹娟,林建君,王志刚,徐海标,储小华,孙燕娟;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4 吴晓阳,黄洁;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陈浩;;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宋狄雷;;民营体育用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7 李士建;;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耿弘,孙学玉;中国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问题探讨[J];财经研究;2000年01期

9 宋之杰;谷力勇;;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郑胜利,周丽群,朱有国;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石伟 吴木銮;[N];经济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振军;常冬冬;;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环境及前景[J];体育学刊;2007年03期

2 韩伟;贺峰;孙志伟;;对福建省晋江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5期

3 谢丽娜;李秀梅;童莹娟;;论体育用品企业的品牌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03期

4 陈德有;21世纪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之对策[J];商业研究;2000年07期

5 陈林祥,王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历史阶段大众体育需求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叶德初;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的产业化[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薛士学,尹兆友;体育产业要善打品牌战略[J];经济论坛;2002年19期

8 李建军,万翠琳;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翁飚,陈俊钦,韩淑艳,陈作松,连建辉;全球化趋势与体育产业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0期

10 张昆,龙怡,张利;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活动[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铁黎;萧鹏;;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电视广告投放现状及其策略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裘琴儿;李建设;;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集群式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3 张亮;;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融资渠道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司方祺;;探析“微时代”下体育用品企业的“微营销”[A];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肖明光;陈小平;;关于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6 舒成利;刘翠娟;;体育用品企业的大客户营销与管理[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7 陈三政;;影响广州市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的因素研究——以好家庭、闪电为例[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8 陈洪;赵道静;;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的界面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方伟;;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创新定位能力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利波;;浅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除署名外均为实习生 唐颖豪 记者 唐蓓茗 马海邻采写;经济眼光看奥运[N];解放日报;2000年

2 杨越;抓住发展体育产业的契机[N];经济日报;2004年

3 石伟 吴木銮;体育用品企业尚需创新营销[N];经济日报;2005年

4 陈文波;体育产业呼唤立法[N];市场报;2003年

5 贾兰;如何促进深圳体育产业发展[N];深圳商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张德海;体育产业 前途看好[N];团结报;2001年

7 易剑东;当代体育用品企业的成长模式[N];中国轻工报;2000年

8 时报记者 张天源;拿什么来撬动福建体育产业?[N];福建工商时报;2006年

9 记者 殷旭;体育旅游俏打响三品牌[N];四川日报;2006年

10 崔圢圢;2008年体育实体的融资新现实[N];中国体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剑东;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殿君;我国知名体育用品企业连锁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2 王萌;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差异化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梁;我国体育产业品牌发展的比较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 雷婷;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分销渠道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1年

5 王平;世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探讨[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许建平;广东体育用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鹏;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凯;浙、闽体育用品企业民族品牌建设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9 徐伟煌;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品牌构建的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晓玺;我国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融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7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897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