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大事件背景下的城市政体变迁——南京市河西新城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6:08

  本文选题:城市政体 + 增长联盟 ; 参考:《经济地理》2015年05期


【摘要】:大事件营销是中西方城市均十分偏好的一种企业家城市策略,也因此成为研究城市政体形成、发展和变迁的重要视角。对南京市河西新城的城市政体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南京河西新城中出现的治理体系,是一种以大事件推动和维系的、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促进增长的城市政体。通过考察河西新城政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公众等多方参与者在政体中的作用和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河西新城政体经历了从增长联盟到发展型城市政体的变迁。研究发现河西新城政体有以下特点:1大事件起到了推动政体形成和维系政体稳定的作用;2公共部门处于政体的主导地位,其中具有政府背景的非正式治理机构可以成为政体的核心,公共部门之间存在以利益为基础的合作伙伴关系;3公众的力量可以介入城市政体的运作并引致政体变迁。研究用中国的实证丰富和发展了城市政体理论,同时也对建立公平高效的中国城市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议。
[Abstract]:The marketing of big events is a kind of entrepreneur city strategy which is preferred by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ities, and thus becomes an important angle of view to study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urban po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urban polity of Hexi New City in Nanjing shows that the governance system in Hexi New City of Nanjing is a kind of urban regime driven and maintained by major events and led by the public sector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city. By examining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xi New City regime, as well as the rol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public in the regime, It is believed that Hexi New City regime has undergone a transition from growth alliance to developmental city govern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exi New City government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1 event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egime stability. 2 the public sector i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government. Among them, the inform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with government background can become the core of the polity, and there is a partnership based on interest among the public sectors. 3. The power of the public can intervene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urban polity and lead to the regime change. The stud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theory of urban polity with China'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fair and efficient urban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7、41471133)
【分类号】:D6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2 何丹;城市政体模型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3 殷洁;张京祥;罗小龙;;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化[J];城市问题;2006年04期

4 罗小龙;沈建法;;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5 吴启焰;曾文;;基于组织与机制的“地王”现象政治经济解析[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6 严华鸣;;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我国城市更新领域的应用——基于上海新天地项目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7 张京祥;殷洁;罗震东;;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8 何深静;刘玉亭;;房地产开发导向的城市更新——我国现行城市再发展的认识和思考[J];人文地理;2008年04期

9 殷洁;罗小龙;;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城市与区域重构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人文地理;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胜,曾光明,李向辉,曹麻茹;旧城商业步行街的复合开发模式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2 南楠;郁琢;卢笛野;;城市滨水地区开发策略的研究——以徐州主城区滨水地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3 许利厚;;城市土地储备开源节流刍议[J];才智;2011年05期

4 王蒙徽;;失地农民安置制度演变对城市化空间影响[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5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6 王登嵘;任赵旦;;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空间制度变迁比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7 武廷海;杨保军;张城国;;中国新城:1979~2009[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2期

8 吕斌;王玉娥;张翼;;济南北跨黄河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9 周素红;吴智刚;;快速城市化地区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增长模式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10 陈浩;张京祥;宋伟轩;;空间植入:大事件对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影响研究——以昆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林;;构建服务型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洁心;;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杨柳;温荣晓;;谈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4 钟振远;周礼坤;黄茜;;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中山市城市空间拓展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朱惠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跨界增长——以珠三角绿道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陶松龄;甄富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演化与上海大都市增长[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7 邱衍庆;;城市竞争协调之道——追求竞争价值、目的、工具合理性统一[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8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闫小培;周素红;;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规划的整合——美国城市规划对深圳市的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10 张京祥;吴佳;殷洁;;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空间效应的检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文霞;英美城市变迁与政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咏华;基于GIA设定城市增长边界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阳;基于城乡统筹的城乡交错带空间整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靖;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徐业志;宁宜城际铁路建设对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丛晓元;基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邯郸城市街区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游小敏;资兴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王明苹;新城市时代中国特大城市空间重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俊逸;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9 冯小杰;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琳;西安市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更立;走向三方合作的伙伴关系:西方城市更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2 张应祥;蔡禾;;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3 徐霞;郑志林;;公私合作制(PPP)模式下的利益分配问题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4 阳建强;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况、特征及趋向[J];城市规划;2000年04期

5 冯健,周一星,程茂吉;南京市流动人口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6 张庭伟;对全球化的误解以及经营城市的误区[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7 何丹;城市政体模型及其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8 张京祥;吴佳;殷洁;;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空间效应的检讨[J];城市规划;2007年12期

9 魏成;沈静;范建红;;尺度重组——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角色转化与区域空间生产策略[J];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10 张杰;深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J];城市规划;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静;张桔;刘欣;;关于新城建设的若干思考——兼析南昌的新城建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5期

2 李勇军;;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6年23期

4 ;凤飞西区 新城崛起——济南西部新城魅力凸显[J];济南政报;2011年21期

5 尹全胜;;刍议沈抚新城城市化与产业化协调发展[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陈婀娜;;TOD模式在厦门新城建设中的借鉴与启示[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年01期

7 ;成功者的呈贡 创新者的春城 呈贡新城:辉煌2005AND重任2006 2005:大事记 2006:攻难关[J];创造;2005年12期

8 福州市政协课题组;沈秋贵;;推进马尾新城建设的思路与建议[J];福州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9 ;问题[J];领导文萃;2013年21期

10 ;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龙洞堡新城开发建设的政策支持意见的通知[J];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其有;;岛外新城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发展思路与选择[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方豪杰;陈沧杰;王婷;;用益物权语境下新城开发空间利益研究——以万象塔銮湖新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春涛;李政来;田冬林;张聪;;典型新城与非典型新城发展类型与阶段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顾雪;王鹏;;商圈与我国新城成长演化规律初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温锋华;;我国新城建设中的融资规划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6 沈阳市法学会联合调研组;;沈阳市新城新市镇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7 成峰;史嘉玮;候德劭;;国内外新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潘斌;陆嘉;;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策略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金涛;陈永英;;京津冀结合部新城建设构想[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慈;耿志鹏;;新城选址的区域影响研究——铁岭市凡河新城的案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楼市记者 慈冰;鄞州课题:破解新城开发的成败悬疑[N];中国建设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陈张;桂林商贸城改造升级了![N];桂林日报;2006年

3 袁建明;推动区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江阴日报;2007年

4 记者 余万芳邋见习记者 魏金金;合力建新城 提升竞争力[N];绍兴日报;2007年

5 陈秀雅;平江、沧浪新城一批项目启动[N];苏州日报;2007年

6 胡杨;合力推进决战之年工作 加快新城出形象出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波邋张晓亮;盎然春意满城北[N];苏州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晓平邋本报通讯员 陆冠宏;山水园林入眼来[N];苏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晓亮;三新城开发热度不减[N];苏州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新月 本报通讯员 徐词;五年再造优质教育新城[N];苏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静;大城市理性扩张中的新城成长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彭恺;空间的生产理论下的转型期中国新城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杨卡;我国大都市郊区新城社会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仲煜;近郊新城可持续形态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9年

5 张学勇;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成长与主城共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世元;基于商业模式的团泊新城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乔森;特大城市空间疏解与新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疏贝;杭州都市区新城发展特点与发展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肖华;新时期新城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周燕;成为新城人:社区身份认同的型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顾雪;商圈对我国新城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敏

本文编号:1976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1976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