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02:05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区域或旅游目的地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共享、信息互通等手段开展合作,从而实现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区域旅游合作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趋势。在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战略和2014年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成功的背景下,丝路旅游合作成为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2007年启动的《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9-2020年)》,奠定了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的基础。鉴于此,各地区采取什么样的旅游合作模式来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共赢显得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丝绸之路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合作主体、空间结构、合作内容三个视角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力求为推进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合作进程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通过旅游合作要素的分析发现丝路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力度不够,合作主体需进一步多元化;旅游中心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带动辐射作用不强,空间结构需进一步整合;基础设施良莠不齐,旅游产业链没完全形成,合作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第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区域旅游合作是政府、旅游企业、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非政府组织以及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等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和作用的结果。结合丝绸之路旅游区的实际情况,应构建“政府主导调控、企业联动推进、行业协会辅助协调、民众交流互动”的全方位、多元化主体合作模式。第三,根据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在构建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中心城市等级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阶段,强化丝绸之路旅游区的“点—轴”空间合作模式,注重建设和培育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轴线,发挥其“极核集聚、中心联动、轴线扩散”的作用。成熟阶段,在“点—轴”模式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型”梯级合作模式。第四,从合作内容视角来看,应以旅游资源整合、整体形象塑造、营销网络构建以及产品组合开发等为核心,以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合作为重点,以合作组织建立、合作平台搭建、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协调机制制定、监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制定等为支撑,从核心合作层面、支撑体系层面以及企业合作层面构建丝绸之路旅游区的综合合作模式。第五,具体对策方面主要从完善丝路旅游合作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整合丝路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构建营销网络,共拓旅游市场;加强企业合作,实现产业融合;建立信息网络,优化合作环境;实现交通互联,推进基础建设等方面来促进丝绸之路旅游区的区域旅游合作。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 丝绸之路 合作模式 丝绸之路旅游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F1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3-14
  • 1.2.1 研究区域13-14
  • 1.2.2 数据来源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4-15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9
  • 1.4.1 研究方法15-16
  • 1.4.2 技术路线16-19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19-27
  • 2.1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19-23
  • 2.1.1 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19-21
  • 2.1.2 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21-23
  • 2.2 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综述23-24
  • 2.2.1 丝绸之路旅游研究综述23
  • 2.2.2 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研究综述23-24
  • 2.3 评论及启示24-27
  • 3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27-31
  • 3.1 相关概念界定27-28
  • 3.1.1 丝绸之路27
  • 3.1.2 丝绸之路经济带27
  • 3.1.3 丝绸之路旅游区27
  • 3.1.4 区域旅游及区域旅游合作27-28
  • 3.1.5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28
  • 3.2 基础理论28-31
  • 3.2.1 旅游合作理论28
  • 3.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8-29
  •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29
  • 3.2.4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29-30
  • 3.2.5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30-31
  • 4 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要素分析31-43
  • 4.1 旅游资源分析31-35
  • 4.1.1 旅游资源特征分析31-33
  • 4.1.2 旅游资源空间分析33-35
  • 4.2 旅游经济状况分析35-37
  • 4.2.1 旅游经济效益35-36
  • 4.2.2 旅游客源市场36-37
  • 4.3 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分析37-39
  • 4.3.1 交通发展情况37-38
  • 4.3.2 旅游企业发展情况38-39
  • 4.4 旅游中心城市发展现状39-41
  • 4.5 旅游合作主体参与情况41-43
  • 5 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43-59
  • 5.1 基于合作主体的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43-48
  • 5.1.1 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主体及其作用43-46
  • 5.1.2 丝绸之路旅游区合作主体模式构建46-48
  • 5.2 基于空间结构的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48-56
  • 5.2.1 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结构模式构建依据48-52
  • 5.2.2 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空间结构模式构建52-56
  • 5.3 基于合作内容的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56-59
  • 5.3.1 丝绸之路旅游区内容合作模式构建56-57
  • 5.3.2 丝绸之路旅游区内容合作模式分析57-59
  • 6 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对策59-65
  • 6.1 完善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59
  • 6.2 整合丝路资源,挖掘文化内涵59-60
  • 6.3 构建营销网络,共拓旅游市场60-61
  • 6.4 加强企业合作,实现产业融合61
  • 6.5 建立信息网络,优化合作环境61-62
  • 6.6 实现交通互联,,推进基础建设62-65
  • 7 结语65-67
  • 7.1 主要结论65-66
  • 7.2 创新点66
  • 7.3 不足与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5
  • 致谢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岩;旅游节庆发展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24期

2 文斌;;创新: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动力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年16期

4 黄翔;连建功;;区域标志性旅游节庆定量选择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黄翔;唐楠;;湖北省旅游节庆系统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6 陈平平;吴水田;;对红色旅游节庆若干问题的思考——以2006·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为例[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7 苏静;;四川旅游节庆发展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8 陈民宪;;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现实基础和着力点[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09期

9 黄沛;王晖;;浅析旅游节庆的标准化[J];江苏商论;2008年11期

10 张宏丽;;节庆、旅游节庆和节庆旅游概念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陈民宪;对宁波打造中国旅游节庆名城的几点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梅凌峰 记者 黄欢;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举行[N];南昌日报;2010年

4 记者 冼敏;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获“最受网友喜爱旅游节庆”奖[N];南宁日报;2011年

5 江苏省节庆协会 王洁平;旅游节庆的创新和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上海 旅游节庆让游客受益[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班若川;旅游节庆要力戒“花架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新郑州 新旅游 新风采[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魏小安;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新发展(上)[N];中国旅游报;2002年

10 谢峻 寿利宏;专家学者为浙江旅游节庆把脉[N];中国旅游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鹏;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明;山东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唐楠;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魏芸;旅游节庆符号营销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任国才;我国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李国平;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俞杨俊;旅游节庆策划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成曦;旅游节庆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连建功;中国旅游节庆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淼;我国现代旅游节庆的特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张文姣;吉林省旅游节庆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区旅游合作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1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451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f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