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营销论文 >

基于因果强度的时序因果关系发现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6 03:00

  本文关键词:基于因果强度的时序因果关系发现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序列 因果网络 因果强度 因果推断 归一化因果熵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时间序列数据在工商业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被收集。时间序列是指将某种现象某一个统计指标(如气温、股指、脉搏等等)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由于相比起传统的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背后包含着和时间动态有关的未知的、有价值的规律和机制,因此若能挖掘出这些知识进而对数据走向进行预测或干预,将对科学研究、商业营销、工程生产等方面产生重要意义。本文的工作是挖掘时序数据背后的因果网络。由于时序数据的变量间普遍存在因果性,而因果网络正好是分析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有效工具,因此,因果网络比其它方法更适合于研究时序,成了该领域的常用方法。推断因果网络,实质是筛选出节点间的强关系组成完整因果图,由于节点间因果关系强弱不一,因此需要准确衡量出因果关系的强弱。然而,传统衡量标准普遍存在量纲不统一和冗余较多的缺点,无法准确衡量因果关系的强弱,严重影响时序网络因果推断的算法的准确性。针对这个情况,本文所做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针对传统衡量方法的两项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因果强度衡量新标准,“归一化因果熵”,该方法的核心创新点有两项,一是通过归一化处理,使量纲不同的节点间强度具备可比性,统一了不同信息量的节点间强度的量纲,二是通过排除节点间的间接影响,减少高估强度的情况,大幅减少冗余,这两项改进使得“归一化因果熵”相比传统方法能更准确地衡量时序节点间的因果强度;第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时间序列因果网络推断算法,以“归一化因果熵”衡量节点间因果关系的强弱,筛选出对单个节点形成强关系的“父辈”,再迭代计算每个节点相应的“父辈”子图,最终组成完整因果图,基于本文算法推断出的因果图相比起传统算法的推断结果,冗余更少,且能克服节点自信息量纲不统一带来的问题。在实验部分,本文通过人工生成的模拟数据集,在Matlab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首先,设定标准数据集,通过ROC曲线测试传统算法和“归一化因果熵”在标准数据集下的实验表现,结果表明在召回率相同的情况下,“归一化因果熵”大幅降低了误中率,整体表现更优:然后,通过改变标准数据集中的数据特征,测试“归一化因果熵”和传统方法对数据集特征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归一化因果熵”对数据特征变动的鲁棒性较好;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一化因果熵”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关键词】:时间序列 因果网络 因果强度 因果推断 归一化因果熵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211.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意义12-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4 论文主要内容16
  • 1.5 论文组织架构16-19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原理19-26
  • 2.1 加性噪声模型19-20
  • 2.1.1 加性噪声模型的形式化描述19-20
  • 2.1.2 加性噪声模型的相关定义20
  • 2.2 信息熵理论20-22
  • 2.2.1 信息熵的概述和定义20-21
  • 2.2.2 信息熵的推广21-22
  • 2.3 格兰杰因果分析22-24
  • 2.3.1 格兰杰因果简介22-23
  • 2.3.2 格兰杰因果假设23-24
  • 2.4 马尔科夫链24-25
  • 2.4.1 马尔科夫链定义24-25
  • 2.4.2 马尔科夫假设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时间序列因果网络建模26-32
  • 3.1 时间序列模型26-28
  • 3.2 时间序列间因果机制28-29
  • 3.3 时间序列因果网络模型29-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因果强度32-39
  • 4.1 基于有向信息流的因果强度概述32-33
  • 4.2 因果强度的传统衡量方法33-35
  • 4.3 归一化因果熵35-37
  • 4.4 归一化因果熵的数学性质37-38
  • 4.5 本章小结38-39
  • 第五章 时间序列因果网络挖掘算法39-45
  • 5.1 归一化因果熵的单调性39-40
  • 5.1.1 单调性的意义39-40
  • 5.1.2 归一化因果熵的单调性及证明40
  • 5.2 单节点父辈挖掘算法40-42
  • 5.2.1 基本思路40-41
  • 5.2.2 FatherMiner算法41-42
  • 5.3 因果网络挖掘算法42-44
  • 5.3.1 基本思路42-43
  • 5.3.2 NetworkMiner算法43-44
  • 5.4 本章小结44-45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45-54
  • 6.1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实验45-48
  • 6.1.1 评价方法45-46
  • 6.1.2 数据集说明46-47
  • 6.1.3 实验结果分析47-48
  • 6.2 数据特征鲁棒性实验48-53
  • 6.2.1 实验方法49
  • 6.2.2 数据集说明49-50
  • 6.2.3 实验结果分析50-53
  • 6.3 本章小结53-54
  • 总结和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1-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维之;现代科学真的否定了严格的因果关系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3期

2 阎平;从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分析看其对科学基础的批判精神[J];人文杂志;1999年05期

3 周观君,王瑞泽;沪深股市量价因果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06期

4 梁超伦;张越川;;科学技术的多样性因果关系[J];天府新论;2007年05期

5 邓艳梅;;因果范畴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因果观的实践意义[J];科技资讯;2010年13期

6 晓彬;;空间、时间及因果关系学术讨论会将于1981年9月在英国举行[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03期

7 查健禄;模糊因果关系[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王乃粒;;在一个竞争的世界中的因果关系[J];世界科学;1989年09期

9 柯惠新;因果关系模型的估计与检验(Ⅳ)[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1年04期

10 郭贵春;科学理性的进步——因果关系的实在论解释[J];河北学刊;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刚;;试论溺爱式家庭与子女心理问题的关系[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简泽;;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胡月军;;再论假定因果关系的认定[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4辑)[C];2011年

4 肖祥云;;渎职犯罪因果关系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5 刘凤英;;类别因果关系对基于类别的特征推理任务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简泽;;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7 ;第三十章 货币一产出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关系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2卷)[C];2001年

8 冷英;莫雷;;隐含因果关系对不同阅读者确定代词意义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9 李伟;张怀金;;颅脑外伤与精神障碍的因果关系鉴定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五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石峰;李群;朱一凡;王维平;;基于槽约束的行为因果关系追溯方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秉升;法医学鉴定中伤害赔偿的因果关系判定[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2 韩 疆;民事侵权因果关系判断[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李玉璧 刘 锐;民事侵权因果关系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陈朝阳;证券侵权责任因果关系之法理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余红蔓 蒋海英;车辆溜坡后致人死亡 责任依因果关系而定[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周光权;因果关系的判断[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马栩生;因果关系推定研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上海海事法院海事庭 汪洋;滞留单证与退税损失之间有无因果关系?[N];国际商报;2007年

9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郭敬波;“因”与“果”的距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杨素娟;“举证责任倒置”与“因果关系推定”[N];中国环境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彬彬;美国侵权法中因果关系不确定的解决进路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小艳;隐含因果关系中的自我服务偏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葛洪涛;论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4 丁小斌;特征间因果关系在归类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5 韩强;法律因果关系理论学说史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雪莹;俄语中的因果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裘江南;汉语文本中突发事件因果关系抽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干红华;基于事件的因果关系可计算化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郭水霞;Granger因果关系的理论及其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洲;基于约束学习的观测数据因果关系发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兰;因果关系的逻辑解析及其科学价值[D];燕山大学;2009年

2 袁俊龙;浅论法律因果关系[D];山东大学;2014年

3 李燕;环境侵权责任因果关系推定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张齐家;药品缺陷责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姜伯宁;渎职罪的因果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6 胡玲玲;侵权法中可预见性规则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7 董鑫园;医疗损害侵权因果关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8 罗洋洋;医疗损害案件中之存活机会丧失[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9 陈庆强;论侵权责任中的超越因果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刘晓倩;论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推定[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4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524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