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升级研究
本文关键词:温州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升级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旅游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各类风景区的蓬勃发展,形成激烈的旅游品牌竞争。加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以及舍近求远的理念,导致一些近郊风景区的发展陷入停滞,进而对近郊风景区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诚然,产品雷同单调,缺乏文化内涵,管理粗放等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旅游产品本身没有进行更新换代,造成吸引力不足,使得风景区的品牌竞争力削弱,以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可以解释由旅游产品的开发出现衰退。本文以温州市岷岗风景区为例,查阅并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借助SWOT分析法,阐述老牌风景区的优势劣汰,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科学界定岷岗风景区所处的阶段,并在其旅游产品升级上做进一步探索,提出旅游产品的升级路径和发展对策,给出合理的规划意见,促进老牌风景区的升级转型。本文分为以下6个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旅游产品升级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第2章,岷岗风景区概况。回顾岷岗风景区的发展历程,梳理现有的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分析了现阶段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梳理了岷岗风景区旅游比较的优势、明显的劣势、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威胁。第3章,旅游地周期理论。本章介绍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模型及应用,并通过游客行为特征、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态度、供给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三个方面,科学界定出岷岗风景区所处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为下一阶段的旅游产品升级提供了基本依据。第4章,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分析,从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着手,归纳了观光型、度假型、专项型、生态型等四类旅游产品,并对现有旅游产品存在的游客需求把握不准、旅游产品的档次和种类供给亟待升级、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加深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确立了合理的开发原则,并从重新定位、重塑品牌、再造产品、更新营销等四个方向提出了旅游产品升级路径。第5章,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升级的相关对策。本章从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四个方面阐述了旅游产品升级对策,并就金堡、青龙瀑、五龙潭、屏山四大景区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建议。第6章,结论与不足。归纳全文主要结论,总结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产品升级 温州岷岗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2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一) 研究背景9
- (二) 研究意义9-10
- 二、相关文献综述10-11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0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11-12
- 第2章 岷岗风景区概况12-18
- 一、发展历程12
- 二、旅游资源12-15
- (一) 自然条件13-14
- (二) 历史人文条件14-15
- 三、内外部影响因素(SWOT分析)15-18
- (一) 优势(Strength)15-16
- (二) 劣势(Weakness)16
- (三) 机遇(Opportunity)16-17
- (四) 威胁(Threat)17-18
- 第2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8-29
- 一、理论起源18-19
- 二、模型及应用19-20
- 三、界定生命周期阶段20-29
- (一) 游客行为特征20-24
- (二)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态度24-25
- (三) 供给系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25-29
- 第4章 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分析29-36
- 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29-30
- (一) 观光型旅游产品29
- (二) 度假型旅游产品29
- (三) 专项型旅游产品29-30
- (四) 生态型旅游产品30
- 二、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30-31
- (一) 游客需求把握不准30
- (二) 旅游产品的档次和种类供给亟待升级30
- (三) 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加深30-31
- 三、开发原则31
- 四、旅游产品升级实现路径31-36
- (一) 重新定位32
- (二) 重塑品牌32
- (三) 再造产品32-34
- (四) 更新营销34-36
- 第5章 岷岗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升级的相关对策36-45
- 一、旅游产品升级对策36-37
- (一) 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36
- (二) 增强旅游产品的可参与性36
- (三) 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36-37
- (四) 注重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37
- 二、具体规划建议37-45
- (一) 青龙瀑景区37-39
- (二) 金堡景区39-40
- (三) 五龙潭景区40-43
- (四) 屏山景区43-45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45-46
- 一、研究结论45
- 二、研究不足45-46
- 注释46-47
- 参考文献47-48
- 附录148-49
- 附录2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邵际树;养生功能主导型旅游度假区调适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2 向银;成都市乡村旅游中农户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齐颖新;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楠;乳山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姬志聪;乡村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增权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6 曾智敏;武夷山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 王军军;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巧云;基于适应性主体视角的乡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9 黄杰龙;乡村旅游农户感知、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关系及差异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10 王英;“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哈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53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ingxiaoguanlilunwen/653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