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1)(有奖征文)

发布时间:2016-08-29 19:07

  本文关键词: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1)

    摘要 组织创新气氛(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imate)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创新特性的一致性认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与形成、结构与测量、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组织创新气氛研究进行了归纳概括,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 组织创新气氛,组织气氛,创新绩效。

    分类号 B849:C93

    1 引言

    当今知识经济作用凸现,使创新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创新是知识创造与技术扩散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个人的创造力和组织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总体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但是组织成员创造潜能的开发,组织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高低与适宜的组织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组织创新除了必要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以外,是否存在支持与鼓励创新的环境极其重要[1~3]。只有塑造良好的支持与鼓励创新的组织环境,组织成员内在的创造动机与创新行为才会被激发出来,组织才能达到系统化创新的目的,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4~6]。近年来,组织创新气氛(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limate)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2 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与形成

    2.1 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

    Drucker认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只有系统化的创新才能保证组织的长远发展[4],而组织系统化创新能力与支持创新的组织气氛有着密切关系。在了解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组织气氛的概念。

    Parker[7]与Patterson[8]的认为,组织气氛是一个组织与其它组织区别开来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特点,类似于组织的“人格”,是组织成员对组织客观特性的总体认知。组织创新气氛则是组织气氛研究的深化,以往对组织气氛的研究只关注组织整体特性的一般层面,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组织气氛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探讨关于组织内部特定类型的气氛问题,例如组织中的服务气氛、安全气氛、伦理气氛和创新气氛等。正因为其研究的针对性,所以预测效度要高于一般的组织气氛研究。那么什么是组织创新气氛呢?我们发现,不同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组织创新气氛的观点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三种取向。(1)组织属性论。例如,Amabile等人从组织环境特性入手,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来源于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性的组织,它包括对挑战性目标的承诺,工作自由与自主性,鼓励创意,充分的创意时间保证,恰当的反馈,理解和对创造性工作的回报[2];(2)选择-吸引-同化模式。例如,Tesluk以组织流程与方法的角度认为创新的组织气氛是个体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流程的认知,并将创新目标具体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意,流程再造并从整体上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方法[1];(3)社会化模式。例如,Bharadwaj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通过建立正确的方法、工具及提供资源,鼓励组织中创新的行为[9]。通过分析发现,尽管三种取向的组织创新气氛定义有一些差异,但是都认为组织创新气氛的本质是认知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我们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存在于组织内部,能够被组织成员一致认知体验,并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持久特性。它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与描述,这种知觉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信念、动机、价值观和创新行为,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根据这一定义,组织创新气氛是否形成要看组织成员间是否对于组织内部创新特性形成一致性的认知,而组织创新气氛的塑造则是要找出影响组织成员创新属性认知的因素,并加以强化。

    2.2 组织创新气氛形成过程的三种观点

    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与如何看待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组织创新气氛在形成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Schneider等人关于影响组织气氛形成因素的理论研究[10,11],通过资料整理,我们将组织创新气氛形成过程的三种观点总结如下。

    2.2.1 组织属性论

    组织属性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组织客观环境影响下的产物,组织客观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而组织客观创新环境的差异是导致组织创新气氛差异的主要原因。

    2.2.2 选择-吸引-同化模式(selection-attraction -attrition, SAA)

    选择-吸引-同化模式的观点主要有:(1)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与员工的创新特性有密切关系;(2)组织会吸引并选择创新特质相似的员工,而创新特质不同的员工则会因为与组织存在差异而逐渐离开组织,使留下来的员工日益相似,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员工的创新认知趋于一致;(3)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对组织创新气氛的影响;(4)经过组织的选择、吸引和同化等程序后,组织成员的创新特性比较相似,创新认知上也比较一致;(5)组织中个体创新因素是组织是否具有创新的最主要原因。可以发现,选择-吸引-同化模式认为,个体创新特性决定着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因此创新性人员选拔对于创新性组织气氛的形成非常重要。

    2.2.3 社会化模式

    社会化模式的主要观点有:(1)组织创新气氛是成员人际互动,成员与组织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组织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一致认知;(2)强调成员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组织创新气氛的影响;(3)组织创新气氛是成员与环境互动形成的特定认知;(4)个人及环境特性都会造成一个组织创新程度的差异。可以看出,社会化模式强调成员与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因素都不能独立地决定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

    尽管三种观点在组织创新气氛形成的解释上有一定差异,但是三种观点都基本支持“组织创新气氛属于一种认知”的观点。三种观点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影响组织创新气氛认知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它们都从特定方面考察了影响组织创新气氛形成的因素。因此,如果将组织创新气氛看作是组织内部成员间关于组织创新特性所形成的一致性认知,不仅可以化解三种观点的分歧,还可以整合这三种取向的观点。

    3 组织创新气氛的结构与测量

    组织创新气氛结构或内容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组织创新气氛的内涵,也有助于建构组织创新气氛测量的工具。但是研究者对组织创新气氛理解或研究角度的不同,组织创新气氛的结构和测量工具的建构又会有所差异。目前,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取向有以下两个。

    3.1 单因素研究范式

    单因素结构与测量范式是组织创新气氛早期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单个条目来测量组织环境创新特性的某一方面内容,然后将若干条目总加后得到特定组织的创新气氛状况。例如,Kanter测量组织创新气氛的项目有领导和控制的方式,水平沟通状况,工具及资源的充分性,命令支配的方式,变革的方式,组织文化特性,创新活动焦点,会计工作的支持性等[12]。另外,Raudsepp认为评价组织是否具有创新性的要素有组织结构的变通性,组织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强调创新,组织开放与互动性,财力支持状况,对个别差异的认可,管理者支持下属的态度,人与工作的匹配性,鼓励发展特殊创造才能,对创新的时间观念,失败安全氛围,创造力培训与研讨会,创造力发挥的渠道,沟通网络的畅通性,差异化管理模式共15项[13]。目前单因素组织创新气氛研究范式已经被多因素研究范式所取代。

    [ 下 页 ]

    (王雁飞 朱 瑜)

第 1 页 下一页


    

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3.2 多因素研究范式

    随着组织创新气氛研究的深入,多因素研究范式逐渐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者开始探讨组织创新气氛的结构并探讨这些因素与员工创新行为和组织创新绩效的关系。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多因素组织创新气氛结构研究列举如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研究者提出的组织创新气氛的结构存在着共同因素,例如支持创新、自由、挑战性、沟通与交流和冒险等,但从总体来说,组织创新气氛结构的研究结论还有较大差异。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研究者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差异较大;(2)研究者获得企业资料数量与质量的差异;(3)研究对象的差异。(4)研究取样的数量与代表性的问题。另外,以上列出的20项评价组织创新气氛的量表中,只有个别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得到了验证,例如CCQ、TCI、SOQ和KEYS,其余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有待进一步检验[35,36]。因此,对已有的组织创新气氛量表的检验是今后研究的工作内容之一。

    4 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因素可以分为三部分:组织变量、个人变量和环境变量,而组织创新气氛则是组织环境影响变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创新气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历来就是组织创新气氛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Lee 等人研究了上级支持与产品创新程度的关系[37],发现上级支持程度与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上级支持程度越高,组织的创新绩效也就越高。McGrath的研究表明,创新团队对经营环境的“全面性理解力”与团队成员彼此信任的“熟悉性”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表现[38] ......

上一页 第 1 2 3 4 页 下一页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16 字符。

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4)

    [20] Amabile T M, Burnside R M, Gryskiewicz S S. User’s manual for ass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 A survey from 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Greensboro, NC: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 1999

    [21] Tushman M L, O’Reilly C A. 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22] Ekvall 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fo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6, 5: 105~123

    [23] West M A, Anderson N R. Innovation in top management team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 81(6): 680~693

    [24] West M A, Smith H, Feng W L, Lawthom R.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departmental climate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8, 71: 261~281

    [25] 蔡启通. 组织因素、组织成员整体创造性与组织创新之关系. 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26] 刘晓雯. 创造力工作环境特质对组织创新行为影响关系之研究-兼论内外在动机与信息科技基盘特征的作用. 中央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1998

    [27] 沈明权. 个人特质、组织特性与组织创新之研究.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28] 邱皓政. 组织创新环境的概念建构与测量工具发展. 技术创造力研讨会,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主办, 1999

    [29] Prather C W. Keeping innovation alive after consultants leav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 43(5): 17~22

    [30] Shao Tsuo-hu. Profiling organization climate as an indicator of readiness for innovation at a select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aiwan, Dissertation for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May, 2002

    [31] 李信萤. 个人创造力、组织创新气候与创新绩效相关之研究. 国立中央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2

    [32] Lapierre J, Giroux V P. Creativity and work environment in a high-tech context.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 12(1): 11~23

    [33]王湘凌. 员工终身学习经验与组织创新气氛的关系研究.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成人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3

    [34] Innovation Centre Europe, 2005

    [35] Mathisen G E, Einarsen S, Jorstad K, Bronnick K S. Climate for work group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norwegian validation of the team climate inventory (TCI).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45(5): 383~392

    [36] Mathisen G E, Einarsen S. A review of instruments assess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within organization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4, 16(1): 119~140

    [37] Lee M, Na D. Determinants of technical succes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when innovative radicalness is considered .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4, 11: 62~68

    [38] McGrath M. Product strategy for high-tech companies. Bur Ridge, IL: Irwin, 1995

    [39] Tidd J, Bessant J, Pavitt K.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7

    [40] Bessant J, Cayn S. High-involvement innovation through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7, 14(1): 7~28

    [41] Madhavan R, Grover R. From embedded knowledge to embodied knowledg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s 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62(4): 1~12

    [42] Scott G M. The new age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re we there?R & D Management, 1998, 28(4): 225~237

    [43] Edmondson A.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 350~383

    [44] Bain P G, Mann L, Pirola M A.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m climat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s. Small Group Research, 2001, 32(1): 55~73

    [45] Isakesen S G, Lauer K J, Ekvall G. Situational outlook questionnaire: a measure of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 and change.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9, 85: 665~674

    [46] Bucic T, Gudergan S P.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on creativity and learning in alliances. Management, 2004, 7(3): 257~273

    [49] 张鸿文. 高科技研究机构工作群体环境与创新关系之研究.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1986

    [47] 尹启铭. 产品创新自由度、企业策略与技术政策之关系-台湾信息电子业实证研究. 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1989

    [48] 蔡明宏、刘晓雯. 创造力工作环境特质与信息科技特征对组织创新之影响-本国数字文化产业之实证分析. 第七届产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 1998. 133~167

    [50] Avlonitis G, Papastathopoulou P, Gounaris S. An empirically based typology of product innovativeness for new financial services: success and failure scenario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18: 324~342

    [ 上 页 ]

    (王雁飞 朱 瑜)

4 页


    


  本文关键词: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105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a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