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土壤碳、氮和微生物对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和冻融循环的响应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151.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生态学概念
1.1.1 农业生态学
1.1.2 恢复生态学
1.2 土壤质量评价
1.2.1 土壤碳和氮
1.2.2 土壤微生物
1.2.3 土壤酶活性
1.3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4 气候变化?冻融循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4.1 冻融循环事件
1.4.2 冻融循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4.3 土壤质量与冻融循环的关系
1.5 研究区域背景
1.5.1 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特点
1.5.2 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现状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和测定
2.3.1 地上生物量采集
2.3.2 土壤水分测定
2.3.3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2.4 室内冻融循环培养实验
2.4.1 培养土样的采集
2.4.2 冻融循环设计
2.4.3 室内培养设计
2.4.4 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无机氮的测定
2.4.5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以及可溶性碳和氮测定
2.4.6 土壤微生物呼吸测定
2.4.7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2.5 数据计算与分析
2.5.1 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
2.5.2 土壤碳和氮储存量
2.5.3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
2.5.4 Biolog生态板指数
2.5.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对地上生物量和土壤属性的影响
3.1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地上生物量
3.2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
3.2.1 土壤含水量
3.2.2 土壤储水量
3.2.3 不同土层土壤耗水量和蒸散量
3.3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容重
3.4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存量
3.4.1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存量
3.4.2 土壤碳氮比
3.4.3 土壤碳和氮储存量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5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
3.5.1 土壤全磷含量
3.5.2 土壤速效磷含量
3.6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
3.6.1 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以及可溶性碳、氮
3.6.2 土壤微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碳储存量的关系
3.6.3 土壤磷酸酶活性
3.6.4 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3.6.5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3.6.6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比值
3.7 讨论
3.7.1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的土壤水分动态
3.7.2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3.7.3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属性的变化
3.7.3.1 土壤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氮
3.7.3.2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
3.7.3.3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3.7.4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第四章 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土壤碳、氮和微生物对冻融循环的响应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
4.2.1 土壤呼吸
4.2.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和无机氮
4.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泳群;冯华松;段蕴铀;;单双次冻融循环冷冻手术对实验动物正常肺组织的效应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06期
2 何国杰;郑颖人;杨晨曦;;气泡混合轻质土的吸水特性和抗冻融循环性能[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杨梅学;姚檀栋;Hirose Nozomu;Hideyuki Fujii;;青藏高原表层土壤的日冻融循环[J];科学通报;2006年16期
4 ;碱-矿渣混凝土的研制与应用前景[J];工业建筑;1988年11期
5 周有禄;武小鹏;李奋;刘贺业;孟进宝;;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对黄土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18年04期
6 章文姣;王志强;宋碧亚;;冻融循环对粉质黏土工程特性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4年07期
7 吴丽莎;李振兴;刘一璇;陈瑜;林洪;;冻融循环过程中虾过敏原的免疫原性变化[J];水产学报;2011年05期
8 王平;郭伟杰;李洪峰;鲁虹君;;冻融循环对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年07期
9 张慧梅;夏浩峻;杨更社;张蒙军;彭川;叶万军;申艳军;;冻融循环和围压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8年02期
10 梁磊;;冻融循环条件下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J];山西建筑;2015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成龙;黄土高原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土壤碳、氮和微生物对不同土地管理措施和冻融循环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8年
2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4 宁宝宽;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损伤破裂试验及其本构模型[D];东北大学;2006年
5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长雨;冻融循环下橡胶颗粒改良粉煤灰土力学效应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淼;季冻土力学特性及试验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
10 王阵地;基于无损监测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和机理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冻融循环对马兰黄土颗粒大小影响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赵雨;骨料对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3 胡凤丽;冻融循环后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焦慎江;红烧肉品质改善和营养评价及冷链冻融循环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5 张正甫;废旧轮胎橡胶改性粉土的工程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6 殷明;冻融循环对外墙保温板与结构层粘结性能的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7年
7 赵志宏;季节性冻融循环对五台山典型植被土壤氮矿化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8 代征征;持续荷载—冻融对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耦合效应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9 陈曦;低温环境下钢筋混凝土轴拉构件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17年
10 张鹏坤;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0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88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