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4):584~ 59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
龙立荣1,2 刘 亚2 *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武汉 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 430079)
摘 要 从组织公正感的研究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外关于3种组织不公正,即分配不公、程序不公正和互动不公正研究及其效果,特别分析了组织不公正对组织的具体危害,这种危害包括隐蔽的攻击、退缩行为和公开的攻击。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学者关于分配不公平方面的研究。最后,作者指出组织不公正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即组织不公正可能本质上不同于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研究存在操作定义狭隘和跨文化障碍,以此为基础描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组织公正,组织不公正,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
分类号 B849:C93
1 组织公正感回顾
哲学意义上对公正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但组织行为学中对公正的探讨则始于Adams(1965)对分配公平问题的开创性研究。Adams运用社会交换理论的框架来评估公平(equity)。Adams提出的公平感主要是指报酬数量分配的公平性,比较偏重于分配的结果,后来被称为“分配公正(distributive justice)”。Adams认为人们将自己的结果或收益与自己的投入或贡献(如学历、智慧和经验)的比率与参照对象的这一比率进行比较,若两个比率相等则产生公正感,若两个比率不相等则会产生不公正感。这个参照对象既有组织内的,也有组织外的。
一旦出现了不公正感,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导致不公正的原因,特别是程序。1975年,Thibaut和Walker研究法律程序中的公正问题,提出了程序公正的结构(即诉讼过程的控制和诉讼结果的决策控制),认为只要人们有过程控制(即参与诉讼过程)的权利,不管最终判决结果(即决策)是否对自己有利,人们的结果公正感都会显著增加。1980年,Leventhal等把程序公正的观点应用到组织情境中,他们提出了程序公正的6条标准:即(1)一致性规则,即分配程序对不同的人员或在不同的时间应该保持一致性;(2)避免偏见规则(bias suppression rule):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的私利和偏见;(3)准确性规则(accuracy rule):即决策应该依据正确的信息;(4)可修正规则:即决策应该有可修正的机会;(5)代表性规收稿日期:2003-11-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70171046)。
通讯作者:龙立荣,Email:asulong@
584
本文关键词:组织不公正及其效果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9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