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框架下基层政府对政务新媒体的运用
本文关键词:社会治理框架下基层政府对政务新媒体的运用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急速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之下,社会成员由高度整合的单位集体分化成多元利益群体,给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原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遵循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革新工作方式,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从诞生之初,社会治理就包含符合自身逻辑的价值追求。社会治理是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信息的传播与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面对“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治理趋势,新闻媒体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尤其是具有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新媒体已从单纯的宣传工具拓展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坏,新媒体之“器”与社会治理之“道”,二者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关联。《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央级政务新媒体传播欣欣向荣,这反衬出最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基层政府在政务新媒体方面的沉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务新媒体在突破“社会协同”、创新社会治理上将大有作为。本研究将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极力弥补其中不足,探索基层政府治理中新媒体的功能定位及提升其传播效率的途径。本文以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政务新媒体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未央区为例,选取其中10个街道办的政务微博和仅有的汉城街道办的政务微信为样本,对它们在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期间的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内容进行统计研究。研究发现,本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有作为的基层政务新媒体在运营中既失位又失范,存在诸如形式化、被动化、失范化、弱服务化等弊端,定位不清晰、活跃度不高、远离群众生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公信力的提升。文章最后提出了基层政务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有效对接的途径和策略。在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中,基层政府应该明确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明晰政务新媒体的定位,利用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扩展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弘扬正能量、建设和谐社区文化,进行社会动员,利用新媒体的文化塑造功能,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不断整合和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从而缓和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达到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政务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协调统一,社会治理之“道”联手新媒体之“器”,将为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开辟崭新的途径,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环境的进步和改善的作用不容小觑。
【关键词】:基层政府 街道办 社会治理 政务新媒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选题意义8-9
- 1.2 研究状况综述9-11
- 1.2.1 关于政务新媒体的研究综述9-10
- 1.2.2 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综述10-11
- 1.3 研究方法11-14
- 第2章 “道”与“器”:社会治理与政务新媒体14-22
- 2.1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14-15
- 2.2 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15-16
- 2.2.1 权利社会15
- 2.2.2 社会本位15-16
- 2.2.3 自治与合作16
- 2.2.4 参与与协商16
- 2.3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16-18
- 2.3.1 实时与裂变17
- 2.3.2 对等与扁平17
- 2.3.3 开放与交互17-18
- 2.3.4 多关系与自组织18
- 2.4 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定位18-22
- 2.4.1 政府的网络发声筒18-19
- 2.4.2 政府形象的展示者19-20
- 2.4.3 舆论的引领者20
- 2.4.4 社会关系的平衡轮20-21
- 2.4.5 社会动员者21-22
- 第3章 失位与失范:基层政务新媒体的传播个案分析22-30
- 3.1 形式化23-25
- 3.1.1 活跃度低下23-24
- 3.1.2 影响力不足24-25
- 3.2 被动化25-26
- 3.3 失范化26-27
- 3.3.1 微博内容管理缺乏规范26
- 3.3.2 微博运营管理缺乏规范26-27
- 3.4 弱服务化27-30
- 第4章 协调与服务:政务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的对接30-36
- 4.1 民主的扩展与深入30-31
- 4.1.1 保障公民知情权30-31
- 4.1.2 保障公民参与权31
- 4.1.3 保障公民监督权31
- 4.2 文化的共建与共享31-33
- 4.2.1 主流文化共享32
- 4.2.2 社区文化共建32
- 4.2.3 社会力量动员32-33
- 4.3 服务的整合与优化33-36
- 4.3.1 整合服务内容33-34
- 4.3.2 优化服务方式34-36
- 第5章 结论36-38
- 参考文献38-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和;;公务员与媒体交往的艺术[J];新闻前哨;2006年Z1期
2 袁桥;;媒体应在公共行政传播中有新作为[J];新闻前哨;2014年07期
3 韩冰;;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信息共享的发展历程及建议[J];祖国;2013年10期
4 王淑华;;以2009年“两会”为例看网络媒体协商民主的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06期
5 齐冬梅;;提高应对新媒体的水平[J];理论前沿;2009年15期
6 江雪华;;论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2期
7 高一飞;;媒体与司法关系规则的三种模式[J];时代法学;2010年01期
8 许诺;;青少年媒体素养的提高与学生类报刊的职责[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5期
9 邢晔;李娜;;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J];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4期
10 黄宝娥;;简论媒体素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冰涛;;如何看待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曹冰涛;;如何看待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提出的挑战[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3 陈现朝;;新媒体下党建工作的思考[A];2014年优秀论文研究成果集[C];2014年
4 谭泓;;加强国民“媒体素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5 赵文君;;新媒体发展与传统媒体变迁趋势研究[A];快门,为构建和谐社会奏响——第十一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金明;;略论新媒体与反腐倡廉建设[A];教育系统廉政探索(第四卷)[C];2012年
7 李勃q,
本文编号:1029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029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