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2:28
本文关键词: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并且针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明确提出“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表明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早已经成为了国家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不断进行着探索,公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尤其是在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形式、内容和途径更加的丰富多样化。但是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社区治理仍然普遍呈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政府在社区治理中仍然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街居制依旧存在,社区的行政化倾向依然严重,社区居民委员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仍然承担着过重的行政任务,政府和社区组织的职能亟待转变。同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的参与主体意识不强,参与主体地位也不突出,加上受到传统思想和体制的影响,对政府存在依赖感,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即便存在参与也往往呈现出形式大于实效的特点,并且缺乏组织性,不易得到重视,很难作为有效的参与主体发挥作用。因此,本文从我国城市基层社区入手,在借鉴治理和公民参与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对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具体来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就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系统、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阐述,主要介绍了基层社会治理与公民参与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并在基层社会的概念阐述中,将本文的研究入手点界定为城市基层社区。第三部分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有益尝试,就公民参与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现状和成就进行阐述,总结了国内的相关经验,为下文提供借鉴。第四部分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指出了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国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的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的阐述,总结其经验,并予以借鉴。第六部分是促进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建议,从公民参与的制度平台、渠道和环境入手,对推动公民有效、有序、广泛的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有用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 社区 治理 公民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选题的背景12-13
- 1.1.2 选题的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19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19-21
- 1.3.1 研究思路19-20
- 1.3.2 研究方法20
- 1.3.3 研究创新20-21
- 第二章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21-28
- 2.1 基层社会治理与公民参与的基本概念21-24
- 2.1.1 基层社会21-22
- 2.1.2 社区治理22-23
- 2.1.3 公民参与23-24
- 2.2 基层社会治理与公民参与的理论基础24-28
- 2.2.1 治理与善治理论24-25
- 2.2.2 社区共同体理论25-26
- 2.2.3 参与式民主理论26-28
- 第三章 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有益尝试28-35
- 3.1 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途径28-29
- 3.2 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要群体29-31
- 3.3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和政策31-32
- 3.4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式32-35
- 第四章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35-49
- 4.1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35-41
- 4.1.1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不够强35-36
- 4.1.2 公民获取社区信息不够及时36-37
- 4.1.3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缺乏组织与带动37-38
- 4.1.4 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不足38-40
- 4.1.5 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的参与权利行使滞后40-41
- 4.2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41-49
- 4.2.1 公民受传统体制和文化意识的影响41-42
- 4.2.2 公民在社区中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42-44
- 4.2.3 社区居民组织发育不成熟44-45
- 4.2.4 公民普遍缺乏参与意识45-46
- 4.2.5 公民参与的制度平台不够健全46-47
- 4.2.6 街居旧制残存的影响47-49
- 第五章 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49-56
- 5.1 德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49-51
- 5.1.1 德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特点49-50
- 5.1.2 德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50-51
- 5.2 美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51-54
- 5.2.1 美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特点52-53
- 5.2.2 美国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53-54
- 5.3 国外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启示54-56
- 第六章 促进公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建议56-70
- 6.1 构建并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平台56-61
- 6.1.1 创新社区工作机制56-57
- 6.1.2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57-59
- 6.1.3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59-61
- 6.2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61-64
- 6.2.1 畅通公民利益与诉求的表达渠道61-62
- 6.2.2 拓宽公民参与的监督与反馈渠道62-63
- 6.2.3 拓宽公民参与的信息获取渠道63-64
- 6.3 构建良好的公民参与环境64-70
- 6.3.1 加强社区居民组织建设64-66
- 6.3.2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66-67
- 6.3.3 打造服务平台67-68
- 6.3.4 发挥志愿和专业人员的辅助和引领作用68-70
- 结论70-71
- 注释71-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77
- 致谢77
本文编号:1098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09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