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治理下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 城市密集建筑群 火灾风险管理 多主体协同治理 LEC评价法 平台构建 出处:《管理评论》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研究基于LEC评价法的多主体协同治理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方法,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与评估、平台构建与实现方法、案例分析、政策建议等,给出了一套多主体协同治理下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的创新风险管理思路;首次将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的多主体分为外部相关主体、内部主体和基层主体三大类,并对各类相关多主体进行主体和客体脆弱性分析;运用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结合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和LEC评价法相结合,对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暴露性以及导致的结果进行风险评价和危险性评估;构建了多主体协同治理下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对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进行多主体实时联动治理;本文还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案例,设计了相应的多主体治理方案,对火灾危险等级进行LEC评价,并进行多主体联动治理系统平台应用;最后,本文给出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城市密集建筑群火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科学实践价值。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 fire risk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LEC evaluation method, from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case analysis. A set of innovative risk management ideas for urban dense buildings fire under multi-agent coordinated control are give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ulti-subjects of fire risk management in urban dense building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external related subject, internal subject and basic-level subject,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each kind of related multi-subject is analyzed. Using the theory of multi-agent cooperative governance, combining with Heinrich causality linkage theory and LEC evaluation method, the possibility of fire risk in urban dense buildings is discussed.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assessment of exposure and the resulting results; The fir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platform of urban dense building group under multi-agent cooperative managemen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fire risk management of urban dense building group is realized in real time.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Big Bang in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orresponding multi-agent control scheme, evaluates the fire hazard grade by LEC, and carries 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agent linkage control system platform.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fire risk management of urban dense buildings.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scientific practical value for fire risk management of urban dense building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广东省公共网络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89) 广东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311220800027;2016A020224001)
【分类号】:D632.5
【正文快照】: 引言2014年8月12日,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的“8·12”天津滨海新区危化品爆炸,火势迅猛,最终造成16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亿元以上。距离爆炸中心一公里范围内有3个密集社区合计入住数超过5600户,周边还有18个物流公司及仓库,两公里范围内多达10个以上的密集住宅楼,此次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3 杨安华;李民;张伟;;连片特困地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孙萍;闫亭豫;;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5 姬兆亮;戴永翔;胡伟;;政府协同治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杨华锋;;协同治理的话语结构谱系与创新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3年05期
7 李霞;干胜道;;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鹿斌;周定财;;国内协同治理问题研究述评与展望[J];行政论坛;2014年01期
9 邓穗欣;丹尼尔·马兹曼尼安;湛学勇;;理性选择视角下的协同治理[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1年00期
10 张洪武;;非营利组织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水;;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祖荣;;多元化协同治理与社会救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徐祖荣;;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逻辑: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湘雄;毛栩;;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安华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须以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破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记者 宋晖 实习记者 陈曦;多元协同治理促进政府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蔡长春;浙江慈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N];人民日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善治[N];新华日报;2012年
5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陈义平;共治与善治:社会治理的二维目标[N];安徽日报;201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边晓慧;构建协同政府超越碎片化治理[N];光明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郭丽君;以改革和担当精神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4年
8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授 宋世明;转型是从公共行政迈向公共管理[N];光明日报;2013年
9 特约撰稿 庄德水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大陆版”廉政公署可“欲”不可求[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10 祝良华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N];学习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爽;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胡徽;流域协同治理的主体动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白云;协同治理背景下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关系的建构[D];海南大学;2015年
4 贺江华;推进井冈山区域协同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孙国星;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社会组织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6 吴宇琦;城镇化和协同治理常态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白天成;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利益协调机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孙永娟;“撤村并社”中政府与农民组织的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韩畅;我国第三部门与政府协同治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4年
10 何慧玲;产业转移中承接地政府协同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4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44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