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论信访救济在权利救济体系中的定位

发布时间:2018-02-10 05:09

  本文关键词: 信访 权利救济机制 定位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集民主政治职能与权利救济职能于一体的制度,不过随着时代变迁,民主政治职能逐步弱化,权利救济成为信访制度的主要职能。目前全国每年的信访总量远远高出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正式权利救济机制的受案量,信访救济俨然成为权利救济体系中最受青睐的救济方式。然而因为信访救济承担了过多不属于本制度范围内的救济任务,于是出现了一种吊诡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在信访问题上投入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治理资源的成本不断升高,另一方面党政信访机构在各种缠访、闹访、牟利访以及越级访、重复访中愈加手足无措、治理无门,信访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亟待改革完善。面对信访救济出现的重重困境,理论界出现了取消信访救济的声音,要么将诉讼视为现代法治的唯一制度性象征,把司法的大力普及作为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程序观念的垄断性方式,迫切通过完善各种正式权利救济机制取代信访救济功能;要么将一些国家类似信访救济的ADR模式视为解决信访救济问题的一剂良药,简单地主张直接移植他国先进的权利救济机制,放弃存在体制不顺、程序不明、运行不佳等各种问题的信访救济。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实证分析、价值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对上述观点提出了三部分反驳意见。第一,无论是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理念还是现代国家"良法善治" ①理念都预示着各国将越来越注重在纠纷解决中运用协商、衡平等技术实现合意性权利救济,信访救济吻合了现代权利救济理念以及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并且从宪法中可以寻找到理论支持。第二,我国传统的非诉礼教文化、现代法治建设的不健全以及阶层分化下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为信访救济的保留提供了现实需求。因此信访救济的存在具有充分的正当性。第三,诉讼等正式权利救济机制是国家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理所创制的一种较具普适性、平等性的工具,并非实现公平、自由和正义的唯一途径,信访救济可以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对其他权利救济机制形成有益辅助和补充。而直接移植他国非诉救济机制的建议忽略了 ADR模式建立起来的特定环境,缺乏全局观念和发展视角。ADR模式的具体规则和机构设置等是各国和地区根据本土的法律、人文、经济等环境运用综合性科学技术设计的,很多还在不断自我调整中,我们不能仅凭我国制度与哪国比较相似,就盲目认为哪个ADR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土壤里孕育起来的信访救济更能在权利救济体系中寻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通过改革信访救济,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当前对于信访救济的定位研究多数只着眼于信访制度本身,从历史、宪政、法理、法社会学等角度进行论证。但是信访救济并非一个孤立的制度,其未来的发展和定位将会对整个权利救济体系造成影响。因此,本文运用系统性分析方法,论述信访与其他权利救济机制之间的关系,努力跳出信访制度本身,以更宏观的观察视角探寻信访救济在权利救济体系中的合理定位:信访救济应当作为权利救济体系中必要的补充、辅助机制,与其他权利救济机制共同构建出规范化、网状化、全面化的权利救济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合理定位,当前的信访救济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笔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完善信访救济定位的几点建议。总之,本文以信访救济的合理定位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权利救济体系的角度分析研究信访救济机制,目的是提供不同的视角为信访救济的合理定位及完善提供建议,从而构建我国理想的权利救济体系。
[Abstract]:On the other hand ,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country ' s visit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and other formal rights relief mechanisms .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positioning , we can not only find suitable living space in the system of rights relief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克森;试论信访协调的特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2 林钟宁;中国“入世”后涉外信访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10期

3 赵焱森;信访举报量的变化与思考[J];中国监察;2000年04期

4 刘占凯,赵同胤;做好高校信访预测预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00年04期

5 龚武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构建“大信访”格局[J];学习导报;2001年04期

6 陈倩;信访督查及其方法[J];办公室业务;2001年06期

7 张正贤;树立牢固的信访监督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8期

8 赵若鸿;高标准做好信访举报工作[J];中国监察;2002年02期

9 范伟,王雪梅;浅谈纪检监察信访监督[J];中国监察;2002年20期

10 邓水松;把信访工作的重点放到为信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来[J];办公室业务;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泉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 促进和谐垦区建设[A];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伟;;涉诉信访的现状、困境与解决途径[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揭发类信访的特点与发展趋势[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4 钟泉伟;;抓好信访稳定工作 促进和谐垦区建设[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5 胡子祥;邹志辉;周净;;信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海南省监察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选[C];2006年

7 束锦;;民意诉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信访”视角的探讨[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反腐倡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阎耀军;宋协娜;张美莲;;信访问题预警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小兵;;完善机制固根基 畅通渠道解疑难——从奉新信访实践浅议如何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明浩;石家庄建信访绿色通道 信访邮件免费邮寄[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韩玉玲;“信访超市”当推广[N];中国人事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马献伦邋通讯员 王雪峰 肖雁;郧西城关镇组建“信访之家”[N];湖北日报;2007年

4 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 朱中国;认真贯彻《信访条例》 依法做好信访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盘锦[N];盘锦日报;2007年

5 张慧宁邋通讯员 严万全;青海集中处理涉诉信访[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戴成富;解决信访应从基层所队抓起[N];人民公安报;2007年

7 王明浩;石家庄建立“信访绿色通道”[N];人民日报;2007年

8 宋协娜;加强信访预警 促进社会和谐[N];人民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娴邋实习生 董姣;我市建立“信访绿色通道”[N];石家庄日报;2007年

10 陈勤邋在林 邹建丰;灌南信访大篷车 三夏田头解民忧[N];新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余卫东;信访政治:乡村社会中的农民诉求与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炜;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李微;涉诉信访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杨雪;乡村信访过程中的国家基础权力重构[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毅;信访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妍;涉诉群体性信访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冬春;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苏涛;涉诉信访的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翠花;我国涉诉信访的困境与化解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钱培华;我国“一站式”信访服务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肖璐;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9 吴英;论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黄千朔;地方房屋拆迁中的信访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99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499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