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数字网络环境下准公共信息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14:33

  本文选题:数字网络 + 准公共信息产品 ; 参考:《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现阶段,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步入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快速转型阶段。信息是当前社会成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资源。但目前信息产品的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人们对获取信息的迫切需求,这就需要信息产品的供给主体、形式更加多元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对象——准公共信息产品,并对其加以界定与阐述。准公共信息产品是当下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必需品,它的供给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对信息产品、准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信息产品的概念作出解释,并以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信息产权理论作为准公共信息产品供给的理论依据,随后分析了准公共信息产品供给的重要意义,实现人人都能平等地获取、享有和利用信息,从而推动了信息公平,刺激了信息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其次,分析了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准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有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基本公共信息服务趋于均等化以及信息本身的共享和互动功能。挑战有准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失衡;我国地区、城乡准公共信息服务的不均衡,差距较大;以及信息产权保护与信息共享之间的矛盾。最后,在全文的基础上,讨论准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问题。一是采用政府购买准公共信息产品,打破政府一元供给,克服政府垄断经营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二是提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准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和加强社会监督来更好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面的独特优势。三是通过法定许可制度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合理使用制度与技术保护措施之间的协调以及补偿金制度的引进来完善版权法内部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准公共信息产品的多元化供给,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准公共信息产品旺盛的需求。
[Abstract]:At the present stag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hina has stepped into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stage of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tool and resource for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to live, learn and work. However, the supply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can not satisfy people's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is paper, a new research object,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is defined and elaborated. The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 is the necessary product of people's life, work and study, and the supply problem of i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quasi public products and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uses public produc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property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to achieve equality of everyone. To obtain, enjoy and use information, thus promote information equity, stimulate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and ultimately promote social fairness and progress. Secondly,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acing the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in the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Opportunities hav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modes that have occurred before. There is no change; the basic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s tend to be equal and the sharing and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itself. It challeng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China and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text, we discuss the supply problem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One is to use the government to purchase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break the government's one dollar supply and overcome the many dis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government monopoly operation. Two, it is to put forwar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ir own capacity. Providing policy and legal prot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supervision to better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or services. Three is the expansion of the legal licensing system in the digital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rational use of system and techn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copyright The internal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w can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supply of quasi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better satisfy the people's strong demand for public information product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峰;公共信息失真 亟待依法治理[J];秘书;2005年11期

2 马国川;;公共信息岂能有偿化[J];今日海南;2006年10期

3 刘高;公开行政公共信息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年01期

4 闫慧;国外公共信息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电子政务;2005年08期

5 杨卫玲;;公共信息:政府治理工具箱中最有效的“软工具”[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6 章志远;“非典”与行政公共信息公开[J];人大研究;2003年05期

7 黄君洁;;增加农民收入与扩大公共信息供给[J];理论探索;2006年04期

8 王培三;;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推进公共信息公开和服务[J];兰台世界;2012年26期

9 刘秋月;;浅议公共信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冯华;;政府公共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武锐;;档案、档案人与入世[A];中国档案学会第六次全国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蔡柯鸣;杨扬;安华娟;;浅析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现状及建议[A];2011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1年

3 孙玉甫;王文莲;;论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孙玉甫;;公共信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战俊红;;论突发事件中公共信息管理的效用及实现方法——以美国突发事件中的公共信息管理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宓晓文;首批公共信息亭投用[N];苏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公共信息公开不应是“软指标”[N];工人日报;2007年

3 沈峥嵘;莫让公共信息成为牟利工具[N];新华日报;2007年

4 李扬;不能纵容公共信息的“商业化表达”[N];新华日报;2008年

5 邓华宁;南京明确公共信息标志标准[N];华东旅游报;2008年

6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单钧岐;规范公共信息标志之我见[N];海南日报;2010年

7 记者 孙明鑫;沈阳公共信息标志下月统一[N];沈阳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连晓东;推进信息化必须解决公共信息再利用问题[N];中国电子报;2013年

9 谢京辉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副研究员;莫让公共信息成“摆设”[N];解放日报;2014年

10 陈雪华;公共信息亭走进苏州百姓生活[N];无锡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斌;公共信息对公众信任及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高波;我国政府传播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至元;论编造、传播虚假公共信息罪及立法完善[D];广东财经大学;2016年

2 孔孟儒;数字网络环境下准公共信息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3 周维彬;公共信息的不均衡分布及其管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子龙;网络信息设计中的“公共信息2.0”交互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杜婷婷;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6 杨婕;北京商业区公共信息设施设计与竹简元素的重构[D];河北大学;2015年

7 董毅;公共信息会计基础理论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8 白献阳;公共信息传播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孙越;基于公共信息普遍获取的信息公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甄利华;基于图书馆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6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866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d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