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汶川地震灾害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5 12:15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GDP的增长,自然灾害的数量和因灾而致的损失也与日俱增。未来一段时间内,因灾移民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对于灾害移民而言,灾后重建与异地安置是一个使其不得不离开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去适应陌生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物质财富、社会资源等将会受到巨大损失和影响,而且其世代传承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可能面临着被边缘化或消失的风险。灾害移民迁出地大多是脆弱度较高的贫困地区,而迁入地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灾害前后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灾害移民生产的恢复、重建和发展便成了整个移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其生产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关键。灾后移民生计恢复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其对生计资本的获取状况。灾害移民的生计资本决定了其所选择的生计策略,生计策略又决定了灾害移民所获取的生计成果,而生计成果恰恰又反映了灾害移民所拥有的生计状况。积极的生计成果往往会扩大灾害移民生计资本的基础,而消极的生计成果则会侵蚀灾害移民生计资本的基础。本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害移民为调查对象,以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支撑,意在相关定性的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与深度访谈法,静态地描述灾害移民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成果的现状,动态地比较地震发生前后灾害移民的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成果的变化,阐述影响灾害移民可持续生计恢复的因素以及实现可持续生计的途径,分析灾害移民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为如何实现灾害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阐述了研究目的、意义、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针对目前国内外有关灾害移民生计问题的研究概况给予了说明。第二,借用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灾害移民相关理论知识与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地震前后灾害移民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五个维度对地震前后灾害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了分析。第三,分析地震前后灾害移民生计策略与生计成果的变化,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灾害移民所选择的生产方式能否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生计成果,并探讨了灾害移民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力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灾害移民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与生计成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灾后重建与异地安置政策对灾害移民生计的影响。第五,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从灾害移民个人层面与制度层面分析如何帮助灾害移民尽快恢复生计,最终实现生计的可持续生计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刚,乔素玲;草根文化与移民社会整合──清代台湾与四川移民家庭比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刘正刚,唐伟华;清代移民与川西藏区开发[J];西藏研究;2002年01期

3 李水林,李少文;整体近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武汉市金口新建镇区移民的个案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4 蒋华林,李华;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典型社会问题分析[J];中国三峡建设;2002年03期

5 李路曲,李培广;全球化时代的移民对东亚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侯明清;;温哥华,你为什么沉默(四)——当地中国内地技术移民状况及其他华人群体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2002年05期

7 静水;“亚太地区的和平与人权:以移民裔群为重点”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8 何雪松;新移民妇女的网络建构:移居香港第一年的纵贯质性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6期

9 ;成都移民风华录[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年04期

10 范宏伟;;缅甸中、印移民同化问题比较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耕田;王炜;王克福;陈晋胜;周垠;;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恢复状况调查报告[A];水库经济论文集(二○○三年)[C];2003年

2 杨荣斌;;银川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社会管理效益分析[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宋平;;中国新移民与跨国小社会实践[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4 刘国福;;国际移民法的最新发展:兼论中国出入境管理法的改造和重塑[A];21世纪出入境(移民)管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孟朝晖;;浅议在移民工作中落实和谐发展理念的措施[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水利分会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丁宏;杨筑慧;苏发祥;张曦;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敏俊卿;吴中平;李晓非;胡守勇;麻三山;李天翼;舒丽丽;丁桂芳;袁长庚;梁西宁;韩波;代启福;刘柳;赵富伟;吴洁;张婕;鄢莹;祁蓉;张海洋;贾仲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补偿补助体系研究报告(节选)[A];共识(2009春刊01)[C];2009年

8 曾少聪;王晓静;;美国亚裔族群的形成与发展[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杨云彦;程广帅;;迁移预期、社会支持与能力建设——基于丹江口库区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刘冬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库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7年年会总结发言[A];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田县移民局局长 肖峰;积极推进“四建” 扮靓移民家园[N];黄冈日报;2013年

2 记者 陈太平 通讯员 刘志平 线先富;心换心动真情 实打实解民难[N];常德日报;2007年

3 张锋 张德贵;为了移民的一切[N];重庆日报;2006年

4 ;嘉禾县多措并举推进移民后扶工作[N];郴州日报;2008年

5 [俄] y.ж.埃尔格什巴耶夫 孙立 编译;当代中亚国家向俄罗斯劳务移民动态分折[N];远东经贸导报;2008年

6 记者 颜春匀;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N];六盘水日报;2009年

7 敏俊卿;库区少数民族移民的文化困境[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记者 周少诚邋通讯员 谭剑波 闫鑫;重庆市万州区政协为移民后续发展献策[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叶松亭;澳移民学生远胜“土著”[N];文汇报;2010年

10 风笑天 本报记者 陈静 采访整理;“后三峡时代”要帮助移民完成三个适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源;移民与国家安全[D];南开大学;2009年

3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D];上海大学;2005年

4 黄素芳;贸易与移民[D];厦门大学;2008年

5 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6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刘有安;20世纪迁入宁夏的汉族移民社会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罗爱玲;国际移民的经济与政治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唐胜英;以体育活动促进新生代“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挑战与变革[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10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祥;欧盟移民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向南;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对加拿大移民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常瑜;中国新移民的基本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付亮;南非的中国新移民[D];厦门大学;2009年

6 刘冬青;丹麦的华人新移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程;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程鹰;山区农村海外新移民与侨乡社会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杭;三峡外迁移民的关系网重构[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亚玲;5.12地震后羌族移民的生计困境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26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526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9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