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网络公益慈善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06:14
   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历史悠久,且主要以“官办”公益慈善为主。在2011年中发生的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益慈善丑闻事件使得人们对于官办慈善机构的信任严重下降。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为公益慈善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与连接性,网络公益慈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的公开透明,便捷的支付方式以及创新的公益慈善活动都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慈善观念。网络公益慈善促进了公益慈善事业朝向大众化、常态化、小额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新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得网民数量不断攀升,从而为实现对个人公益慈善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在近几年中,个人捐赠占总体捐赠的比例有了显著地提高。网络的应用,不仅使传统的官办慈善组织更加强大,也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分散的个体能迅速建立连接,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建立网络慈善组织。根据网络公益慈善发起者的不同可将网络公益慈善运作模式分为四类:网友自发型、企业倡导型、慈善组织主导型、企业与慈善组织共同主导型。不同的发起主体由于其目的与所具备的资源不同,在公益慈善活动运作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慈善组织主导型仍是主流趋势,网友自发型则营造了一种社会互助的良好氛围。但是,网络公益慈善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诈捐骗捐事件不断涌现,这为网络公益慈善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导致了网络公益慈善公信力的下降。基于法律制度、组织建设管理以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网络公益慈善面临以下一些主要问题: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网络监督机制不完善;慈善组织建设滞后;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缺乏规范化管理;慈善文化理念落后等。因此,加强网络公益慈善透明化、专业化、制度化,有助于重塑其公信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此,首先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才是关键,根据不同的责任主体再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从政府、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公众四个责任主体的层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对现有的网络公益慈善问题加以改善,使网络公益慈善能以更健康的姿态发展,从而使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632.9
【部分图文】:

中国网,普及率,发展状况,互联网


图1: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2017)??数据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讣报告.??由于互联网特有的传播优势,使得慈善信息能够依托网络平台快速有效地传??递给大众,互联网的底层价值观激发了公共慈善精神,个体之间的联接互动更加??密切。2004年,患病的张妙娥借助网络平台向广大网友求助,并成功获得募捐。??这是国内首例个人通过网络公开募捐的案例,它开启了网民自组织自传播网络公??益慈善的先河。自此,自爆式的发文求助成为走投无路者获取他人帮助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此同时,大型慈善组织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官网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开通网络捐赠渠道。民间慈善组织也凭借网络的广泛影响性积累自身知名度,为??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征集募捐打下良好基础。网络的高联接性还催生出一批虚拟民??间公益慈善组织,与一般的公益慈善组织不同的是它们所发起的公益慈善活动是??自线上到线下逐步落实的。2005年5月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启动了第一个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雯昕;赵翩翩;王夕琛;;网络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思考[J];新校园(上旬);2017年12期

2 王钰;郑佳敏;;“自救型”网络慈善模式下网络诈捐的追责困境[J];南方论刊;2017年11期

3 傅蓉;;网络公益传播的法治与监管研究[J];出版广角;2017年14期

4 胡晓梅;胡帆;;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慈善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王海燕;邓虹;;互联网慈善的公信力研究[J];征信;2017年01期

6 徐舒宁;陈为旭;;《慈善法》视阈下“互联网+慈善”模式探究[J];行政与法;2016年11期

7 郑伟;;互联网慈善运行模式及监督机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王云斌;;中国实现“互联网+慈善”的路径研究——以公益慈善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年03期

9 曲丽涛;;当代中国网络公益的发展与规范研究[J];求实;2016年01期

10 罗莹;李佳润;王子通;;中国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钱玲;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林延光;当代中国慈善公益募捐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曾庆香;微公益传播研究—主体.模式.影响[D];武汉大学;2014年

4 赵俊男;中国慈善事业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艳芳;“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事业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贾识渝;“互联网+慈善”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3 陈红艳;社交媒体时代体验式公益活动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4 张晓宇;网络公益慈善活动运作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陈月;淘宝网的公益传播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张晓光;我国网络慈善运作模式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7 吴双;网络公益项目动员及参与机制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李光;微博时代的公益传播与公民意识培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张建峰;微博公益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10 王睿;我国微公益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58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858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