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治理生态中的共青团:回应、链接及自我革新 ——基于广州市共青团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06:5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在中国语境下,共青团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什么?其在此格局中的行为逻辑如何?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是一个外部环境和主体行动相互交错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协同治理理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新的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理论研究框架,从宏观环境、中观过程和微观机制三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以及其在这个格局中的行为逻辑。本文以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为案例,通过档案整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素材,以此为基础展开实证研究。运用社会协同治理生态的分析框架,描述和分析广州市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有以下两个发现:一是,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格局是一种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即政府、社会、特定公众等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围绕最大限度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共同目标,通过彼此啮合、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方式,将治理相关的各种要素有机整合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内生动力而且可以自我循环、自我生长的有序治理结构和行动机制。社会协同治理生态具体...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3: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间关系及互动??这一图谱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图4.1广州市共青团事业部架构图??广州市共青团的组织再造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作为行政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面对行政系统再造需要遵循的组织程序(譬如机构调整需要经过??机构编制部门的审核批准),因而常常以灵活的“内部调整”作为变通处理方式,??在“探索”、“创新”的名义下将影响面限定在内部范围。第二是作为主动调整的一??种表现,这种组织再造在共青团机构内部是大力推行而非流于形式的,其中既体??现着部门主官的重视和推进,也表明新的组织机构对于共青团能动的回应上级工??作要求和处理社会参与需求具有实际的绩效性。??广州市共青团枢纽型办公室作为“党团、团社、团群合作”的桥梁、枢纽的出??现,从根本上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也是广州市共青团对青年群体服务创新和??广州市共青团自身自主发展两种需要结合的产物。枢纽型办公室的建立,打破了??原有传统的部室架构,围绕着活动项目的开展而重新整合、分工,有效地为工作??。口,C,??
图4.2:“智慧团建”系统与功能??4.4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不足??广州市共青团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宏观上借助国家大政方针,中??观上推动党政制定符合广州实际的政策措施,微观上推出一系列品牌项目,尤其??是志愿服务发展和智慧团建建设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当然,这种实践除了取得??一系列成效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一是共青团倒金字塔的结构带来功能困境。以广州市为例,最底层的街道团??工委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几乎所有的街道都将街道团工委书记列为兼??职,更为严重的是,在2014年,从区的层面着手,正式取消了街道团工委书记??正科级待遇,进一步削弱基层共青团工作力量。这只是群团工作在基层发展环境??的冰山一角,基层群团工作的薄弱凸显三个特征:一是无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 陶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 于江,魏崇辉. 求实. 2015(04)
[3]社会治理的发展愿景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提高”高层论坛综述[J]. 王维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01)
[4]国家治理转型中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困境及超越[J]. 闰彩霞,刘涛.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2)
[5]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历史与逻辑[J]. 严仍昱.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01)
[6]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以共青团构建枢纽型青年组织体系为例[J]. 王静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7]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J]. 郁建兴,关爽. 探索与争鸣. 2014(12)
[8]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 邵光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1)
[9]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 王思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民主二分法视野下我国公众参与经验的政治意义分析[J]. 史春玉,王自亮. 浙江学刊. 2014(06)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 赵萍.山东大学 2014
[2]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D]. 文雁兵.浙江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D]. 夏美武.苏州大学 2014
[4]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 邵静野.吉林大学 2014
[5]当代中国国家治理[D]. 张兴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研究[D]. 汪旻艳.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D]. 程李华.中共中央党校 2014
[8]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D]. 马玉洁.北京师范大学 2014
[9]地方治理中的协同及其机制构建[D]. 张利萍.浙江大学 2013
[10]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D]. 任泽涛.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黎品琨.中共中央党校 2014
[2]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D]. 詹灿君.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分析与思考[D]. 郭明.黑龙江大学 2014
[4]社会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建构[D]. 张文明.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 侯非.西南大学 2013
[6]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利益表达研究[D]. 宁利娟.安徽大学 2013
[7]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研究[D]. 吕小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8]对当代中国运动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政治社会学解读[D]. 杨玉良.安徽大学 2012
[9]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D]. 杨怡然.内蒙古大学 2012
[10]共青团参与地方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D]. 钟莹.广西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78461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3.3: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间关系及互动??这一图谱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图4.1广州市共青团事业部架构图??广州市共青团的组织再造考虑了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作为行政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面对行政系统再造需要遵循的组织程序(譬如机构调整需要经过??机构编制部门的审核批准),因而常常以灵活的“内部调整”作为变通处理方式,??在“探索”、“创新”的名义下将影响面限定在内部范围。第二是作为主动调整的一??种表现,这种组织再造在共青团机构内部是大力推行而非流于形式的,其中既体??现着部门主官的重视和推进,也表明新的组织机构对于共青团能动的回应上级工??作要求和处理社会参与需求具有实际的绩效性。??广州市共青团枢纽型办公室作为“党团、团社、团群合作”的桥梁、枢纽的出??现,从根本上是社会治理发展的必然,也是广州市共青团对青年群体服务创新和??广州市共青团自身自主发展两种需要结合的产物。枢纽型办公室的建立,打破了??原有传统的部室架构,围绕着活动项目的开展而重新整合、分工,有效地为工作??。口,C,??
图4.2:“智慧团建”系统与功能??4.4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不足??广州市共青团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宏观上借助国家大政方针,中??观上推动党政制定符合广州实际的政策措施,微观上推出一系列品牌项目,尤其??是志愿服务发展和智慧团建建设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当然,这种实践除了取得??一系列成效外,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一是共青团倒金字塔的结构带来功能困境。以广州市为例,最底层的街道团??工委基本上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几乎所有的街道都将街道团工委书记列为兼??职,更为严重的是,在2014年,从区的层面着手,正式取消了街道团工委书记??正科级待遇,进一步削弱基层共青团工作力量。这只是群团工作在基层发展环境??的冰山一角,基层群团工作的薄弱凸显三个特征:一是无人,简而言之就是没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虚拟社会治理[J]. 陶鹏.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2]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逻辑理路[J]. 于江,魏崇辉. 求实. 2015(04)
[3]社会治理的发展愿景与路径选择——“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提高”高层论坛综述[J]. 王维国.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5(01)
[4]国家治理转型中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困境及超越[J]. 闰彩霞,刘涛.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2)
[5]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历史与逻辑[J]. 严仍昱.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01)
[6]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以共青团构建枢纽型青年组织体系为例[J]. 王静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7]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进展[J]. 郁建兴,关爽. 探索与争鸣. 2014(12)
[8]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社会治理创新研究[J]. 邵光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1)
[9]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 王思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民主二分法视野下我国公众参与经验的政治意义分析[J]. 史春玉,王自亮. 浙江学刊. 2014(06)
博士论文
[1]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D]. 赵萍.山东大学 2014
[2]包容型政府行为逻辑、治理模式与经济绩效研究[D]. 文雁兵.浙江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D]. 夏美武.苏州大学 2014
[4]中国社会治理协同机制建设研究[D]. 邵静野.吉林大学 2014
[5]当代中国国家治理[D]. 张兴华.华东师范大学 2014
[6]网络舆论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治理研究[D]. 汪旻艳.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D]. 程李华.中共中央党校 2014
[8]社会治理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D]. 马玉洁.北京师范大学 2014
[9]地方治理中的协同及其机制构建[D]. 张利萍.浙江大学 2013
[10]社会协同治理中的社会成长、实现机制及制度保障[D]. 任泽涛.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社会治理创新中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黎品琨.中共中央党校 2014
[2]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D]. 詹灿君.昆明理工大学 2014
[3]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分析与思考[D]. 郭明.黑龙江大学 2014
[4]社会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关系建构[D]. 张文明.南京师范大学 2014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 侯非.西南大学 2013
[6]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共利益表达研究[D]. 宁利娟.安徽大学 2013
[7]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优化研究[D]. 吕小辉.陕西师范大学 2013
[8]对当代中国运动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政治社会学解读[D]. 杨玉良.安徽大学 2012
[9]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考[D]. 杨怡然.内蒙古大学 2012
[10]共青团参与地方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D]. 钟莹.广西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78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297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