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编制资源的治理取向:一个试点悖论的视角——基于市县机构案例的追踪比较

发布时间:2021-02-18 16:37
  在机构改革方案全面落实进程中,市县机构编制改革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的悖论现象。本文在"中国之治"背景下,从组织资源角度构建"编制治理"理论框架,选取A县和B市为样本进行市县机构编制统筹试点的追踪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市县机构试点的收放调模式和周转池模式尽管分别蕴含政党治理和社会治理意识,但都存在共享倾向和管控形态相冲突的实践悖论。编制试点悖论为何产生、何以可能产生及如何产生的内在逻辑是"惯习思维""跟风效应"和"阻滞机理"。为解决编制试点悖论,有必要质疑悖论冲突的基础,使行政化管理向超行政化治理转变,并形成市县机构编制的共治或自治状态。编制治理尝试由机构编制持续变革的微观视角探讨编制制度独特发展的宏观方向,对创新中国特色编制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来源】:公共管理学报. 2020,17(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编制资源的治理取向:一个试点悖论的视角——基于市县机构案例的追踪比较


编制治理构思图

流程图,模式,流程图,总量控制


B市作为Y省首创事业单位空编资源动态“周转池”制度的代表性城市,侧重于事业单位的编制体制改革,从加强编制功能属性入手探索“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管理、周转使用”的周转制度。因为B市强调在动态管理、周转使用中不改变编制资源的所有权,而是通过“周转池”形式实现编制资源使用权不间歇地跨层次流转盘活,本文将它的跨层级编制统筹称之为编制“周转池”模式。B市周转池模式在运作方式上按照“阶段性收放调、不调整基数、定时段平衡”思路,建立了“全省一体、余缺收放调”的存量编制管理机制。领导机制方面,在坚持省级统筹、由省级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基础上,创造性地落实本级政府负责编制总量控制的主体责任。而在审批机制上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建立“计划使用、年度申报”的使用制度,并联合相关部门共同配套解决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社保衔接、人才招聘等政策问题,打通了公共事业单位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通道。B市在编制核定方式上强调总量控制,确保人员总体编制不超基数,原有编制退一收一,新进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同时要求在存量编制规模内收放调一定比例的编制,以实现周转池编制的初始积累。并且,通过界定周转池编制规模,确立了“编制+员额”的单位规模总量控制模式,还将周转编制纳入实名制系统统一管理,形成了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的存量控制机制。而在保障机制上实现编制资源“云”整合,坚持以管理信息化为支撑,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库、核查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工资统发数据库“四库合一”的编制大数据平台。并且,通过信息公开、联合督查等方式加强对周转编制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周转池编制考核,形成事业单位编制激励约束机制,见图3。

流程图,流程图,模式,机构编制


A县和B市的编制改革试点虽然特色突出,分别实现了编制系统化、多维度和内涵化及破解了编制部门化、碎片化和粗放化。但研究发现,试点并没有达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辅相成的理想情形[26],实际存在着共享倾向和管控形态相冲突的实践悖论。4.1 市县机构编制资源统筹的共享倾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旧瓶新酒:对“2015年股灾”成因的公共政策过程解释[J]. 赵静,薛澜,王宇哲.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2)
[2]“治理”的中国诉求及当前国内治理研究的困境[J]. 尚虎平.  学术月刊. 2019(05)
[3]刚性约束与自主性扩张——乡镇政府编外用工的一个解释性框架[J]. 颜昌武.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4)
[4]编制管理软约束抑或体制灵活性:基于四个城市辅警扩张的实证研究[J]. 杨志云,陈小华.  政治学研究. 2019(02)
[5]基层政策执行中的调适性社会动员:行政控制与多元参与[J]. 王诗宗,杨帆.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1)
[6]活化存量编制资源 创新编制周转池制度[J]. 郭本纯.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8(09)
[7]关于完善行政编制统筹使用制度的调研与思考[J]. 王发棠.  机构与行政. 2018(08)
[8]关于做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思考[J]. 黄敬东.  机构与行政. 2018(04)
[9]理顺关系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塑造[J]. 何艳玲.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2)
[10]政府治理机制转型与社会组织发展[J]. 黄晓春,周黎安.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1)

博士论文
[1]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 李利平.南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39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39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