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2:3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讲话指明了培育各民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重心。选取凉山州作为研究对象以及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作为研究载体是由于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除彝族外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等13个世居民族,是四川省21个市、州中民族种类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并且,凉山州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受该地区四周环山、地质构造复杂以及长期历史发展以来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凉山民改之前,包括汉族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诸多社会变革,对群山环绕的凉山彝族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以至于现在凉山地区飞速发展成果成为建国以来从原始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的典范,并因为其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成为了我国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研究的典型地区。鉴于此,本研究是在各民族相互之间长期以来不断交往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为前提,阐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的同时,深入挖掘凉山彝族传统文...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源起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的研究
1.2.2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对建设国家共同价值、共同意识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1.2.3 关于凉山彝族及其文化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问题分析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
2.1.2 中华民族共同体
2.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4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
2.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2.2.1 关系共在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历史认同
2.2.2 关系共生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
2.2.3 关系共意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认同
2.3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2.3.1 增强了凉山地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2.3.2 增强了凉山彝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第3章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当前培育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2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
3.2.1 思想性原则
3.2.2 创新性原则
3.2.3 实践性原则
3.2.4 渗透性原则
3.3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
3.3.1 超越家族认同,形成地域文化认同
3.3.2 提升地域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4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资源
3.4.1 凉山彝族火把节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3.4.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承载着多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
3.5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
3.5.1 发挥火把节的社会功能
3.5.2 发挥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宣传作用
3.5.3 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3.5.4 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
第4章 基于凉山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4.1 基于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4.1.1 科学合理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进行挖掘和保护
4.1.2 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平台建设
4.1.3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聚焦以文化人
4.2 民族地区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共同体意识要注意的问题
4.2.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2 少数民族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
4.2.3 少数民族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启示
4.2.4 注意彰显文化内涵,坚守文化底线
4.2.5 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 青觉,徐欣顺. 民族研究. 2018(06)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 史金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布洛陀文化与壮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 张志巧,张建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 李秀敏,刘春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雷雪芹,王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6]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 刘志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综述[J]. 李静,施晓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8]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蚩尤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联系[J]. 乌凤琴,司廷才.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9]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J]. 王雪梅,牛聪伟. 武术研究. 2016(07)
[10]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及其时代价值[J]. 邹丽娟.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7)
博士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 孙凯民.内蒙古大学 2017
[2]当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制度机制研究[D]. 王超品.云南大学 2015
[3]民族认同论[D].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 郭艳.中共中央党校 2005
硕士论文
[1]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骆育芳.新疆师范大学 2017
[2]端午节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D]. 张咏欣.广州大学 2016
[3]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 朱秀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 安金勇.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 李京.内蒙古大学 2012
[6]互动与相融[D]. 陆刚.北方民族大学 2011
[7]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D]. 张瑶.北京服装学院 2010
[8]汉藏边缘的尔苏藏族[D]. 刘俊波.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1943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源起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源起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的研究
1.2.2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对建设国家共同价值、共同意识等方面作用的研究
1.2.3 关于凉山彝族及其文化的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问题分析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
2.1.2 中华民族共同体
2.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4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
2.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2.2.1 关系共在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历史认同
2.2.2 关系共生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
2.2.3 关系共意性指向了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认同
2.3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2.3.1 增强了凉山地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2.3.2 增强了凉山彝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第3章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3.1 当前培育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2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
3.2.1 思想性原则
3.2.2 创新性原则
3.2.3 实践性原则
3.2.4 渗透性原则
3.3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
3.3.1 超越家族认同,形成地域文化认同
3.3.2 提升地域文化认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4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资源
3.4.1 凉山彝族火把节蕴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3.4.2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承载着多民族文化的共同要素
3.5 基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
3.5.1 发挥火把节的社会功能
3.5.2 发挥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宣传作用
3.5.3 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3.5.4 发挥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
第4章 基于凉山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4.1 基于少数民族文化培育民族地区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
4.1.1 科学合理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进行挖掘和保护
4.1.2 以现代应用技术推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平台建设
4.1.3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聚焦以文化人
4.2 民族地区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共同体意识要注意的问题
4.2.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2 少数民族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
4.2.3 少数民族文化中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资源提供了重要启示
4.2.4 注意彰显文化内涵,坚守文化底线
4.2.5 注重少数民族文化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 青觉,徐欣顺. 民族研究. 2018(06)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当代价值[J]. 史金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3]布洛陀文化与壮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 张志巧,张建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培育[J]. 李秀敏,刘春延.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J]. 雷雪芹,王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6]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 刘志玲.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研究综述[J]. 李静,施晓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8]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蚩尤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联系[J]. 乌凤琴,司廷才.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9]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J]. 王雪梅,牛聪伟. 武术研究. 2016(07)
[10]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圆融性及其时代价值[J]. 邹丽娟.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7)
博士论文
[1]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 孙凯民.内蒙古大学 2017
[2]当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制度机制研究[D]. 王超品.云南大学 2015
[3]民族认同论[D]. 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 2011
[4]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 郭艳.中共中央党校 2005
硕士论文
[1]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骆育芳.新疆师范大学 2017
[2]端午节庆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D]. 张咏欣.广州大学 2016
[3]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 朱秀琴.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 安金勇.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 李京.内蒙古大学 2012
[6]互动与相融[D]. 陆刚.北方民族大学 2011
[7]四川凉山盐源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D]. 张瑶.北京服装学院 2010
[8]汉藏边缘的尔苏藏族[D]. 刘俊波.四川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51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05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