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17:57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步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走进社会的切入点。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志愿服务必须遵从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为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问题,诸如,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有待加强、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志愿服务的管理较为粗放、没有真正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志愿活动流于形式、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和把握“新目标”、“新思想”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志愿服务建设,在志愿服务教育、责任担当层面探索新的路径和空间,从而进一步开创新的志愿服务模式,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切入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的是绪论,涉及到对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思路进行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是理论...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志愿者
(二)大学生志愿者
(三)志愿精神
(四)志愿服务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自愿性
(二)公益性
(三)组织性
(四)互动性
(五)教育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志愿服务理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思想
(四)实践育人志愿教育理论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为社会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动员方式
(三)优化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一)青年垦荒运动
(二)学习雷锋运动
二、发展阶段
(一)青年文明工程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三、成熟阶段
(一)志愿服务多样化
(二)志愿服务机制优化
四、深入阶段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
(三)“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全国推广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
(一)制度体系
(二)机构设置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一)扶贫济困型
(二)社区服务型
(三)生态环保型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五)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全方位展开
(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结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参与度有待于提升
(二)志愿服务的创新形式及程度不够
(三)志愿服务需进一步稳扎稳打
(四)志愿服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二)学校组织和引导机制不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度不高
(四)特殊家庭结构下志愿服务推动力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育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的内在动力
(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认同
(三)强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做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认知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三、开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引领的志愿服务新思路
(一)壮大志愿服务事业
(二)实现志愿服务发展的法治化
(三)强化党员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示范与引领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组织机制建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长效工作机制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五、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的形式
(一)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
(二)改善校园志愿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者家庭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探析[J]. 罗亮.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5)
[2]服务学习视角下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研究[J]. 曹阳,储祖旺.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Z1)
[3]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意愿与影响因素[J]. 印荷杨,陆方,黄琦程.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03)
[4]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新时代意蕴[J]. 金艳,朱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2)
[5]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张红霞.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6]“六个下功夫”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机制创新论析[J]. 贺建芹,韩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7]以志愿精神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评《大学生志愿精神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 王汉. 新闻战线. 2018(21)
[8]大学生志愿精神、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感知创业行为控制的关系研究[J]. 乔娇,高超.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0)
[9]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应用研究[J]. 吴晶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10]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 李玮.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9)
博士论文
[1]论志愿精神[D]. 张洪彬.东北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蔓蔓.郑州大学 2013
[2]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 李媛媛.东北林业大学 2010
[3]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D]. 姜丹.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D]. 赵爱燕.大连理工大学 2007
[5]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D]. 王超.山东大学 2007
[6]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功能的研究[D]. 金晶.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 时小燕.河海大学 2007
[8]论NGO组织中志愿者的本土培育[D]. 傅怡雯.四川大学 2006
[9]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 成双凤.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3886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基础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志愿者
(二)大学生志愿者
(三)志愿精神
(四)志愿服务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自愿性
(二)公益性
(三)组织性
(四)互动性
(五)教育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志愿服务理论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思想
(四)实践育人志愿教育理论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二)为社会提供了全新的社会动员方式
(三)优化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品质
第二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一)青年垦荒运动
(二)学习雷锋运动
二、发展阶段
(一)青年文明工程
(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三、成熟阶段
(一)志愿服务多样化
(二)志愿服务机制优化
四、深入阶段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
(三)“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全国推广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机制
(一)制度体系
(二)机构设置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一)扶贫济困型
(二)社区服务型
(三)生态环保型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五)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全方位展开
(二)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问卷结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参与度有待于提升
(二)志愿服务的创新形式及程度不够
(三)志愿服务需进一步稳扎稳打
(四)志愿服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二)学校组织和引导机制不完善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度不高
(四)特殊家庭结构下志愿服务推动力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育路径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形成的内在动力
(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精神认同
(三)强化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二、做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认知教育
(二)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三、开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引领的志愿服务新思路
(一)壮大志愿服务事业
(二)实现志愿服务发展的法治化
(三)强化党员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示范与引领
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组织机制建设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长效工作机制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五、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的形式
(一)营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
(二)改善校园志愿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志愿者家庭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探析[J]. 罗亮. 思想理论教育. 2019(05)
[2]服务学习视角下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优化研究[J]. 曹阳,储祖旺. 中国高等教育. 2019 (Z1)
[3]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意愿与影响因素[J]. 印荷杨,陆方,黄琦程.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03)
[4]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新时代意蕴[J]. 金艳,朱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2)
[5]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张红霞.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6]“六个下功夫”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机制创新论析[J]. 贺建芹,韩冰.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1)
[7]以志愿精神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评《大学生志愿精神作用机理及实证研究》[J]. 王汉. 新闻战线. 2018(21)
[8]大学生志愿精神、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与感知创业行为控制的关系研究[J]. 乔娇,高超.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0)
[9]青年志愿者信用信息的采集与应用研究[J]. 吴晶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10]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 李玮. 贵州民族研究. 2018(09)
博士论文
[1]论志愿精神[D]. 张洪彬.东北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蔓蔓.郑州大学 2013
[2]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问题研究[D]. 李媛媛.东北林业大学 2010
[3]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D]. 姜丹.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D]. 赵爱燕.大连理工大学 2007
[5]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研究[D]. 王超.山东大学 2007
[6]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功能的研究[D]. 金晶.上海师范大学 2007
[7]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 时小燕.河海大学 2007
[8]论NGO组织中志愿者的本土培育[D]. 傅怡雯.四川大学 2006
[9]论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 成双凤.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3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43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