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从公共物品属性角度分析我国扶贫政策阶段性特征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1-04-21 03:28
  准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或收益的非排他性。本文主要从这两个特征出发,梳理了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政策演变过程。随着扶贫进程的加深,我国的扶贫政策排他性成本越来越高,各贫困区域、主体对扶贫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我国在制定及执行新阶段的扶贫政策过程中必须要把握政策的公共物品的三大特征。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扶贫政策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1.扶贫政策具有效用不可分割特征。
    2.扶贫政策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3.扶贫政策具有受益的排他性。
二、不同阶段扶贫政策的排他性特征分析
    1.体制改革下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1978-1985年)。
    2.针对重点贫困区域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11年)。
    3.针对贫困户的精准扶贫阶段(2011年至今)。
    4.针对贫困个体能力的精准扶贫阶段(隐含于第三阶段并逐步显现)。
三、不同阶段扶贫资源的竞争性分析
    1.第一阶段扶贫政策竞争性分析。
    2.第二阶段扶贫政策竞争性分析。
    3.第三、四阶段扶贫政策竞争性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1.结论。
    2.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方性知识与精准识别的瞄准偏差[J]. 刘斐丽.  中国农村观察. 2018(05)
[2]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 邢成举,李小云.  中国行政管理. 2013(09)
[3]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J]. 贺雪峰.  开放时代. 2011(02)



本文编号:3150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150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