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蒙”和“阿卯”支系的婚姻模式变迁研究 ——以三角苗族村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7-14 01:35
从迁入川黔滇邻区的三角村及其周边地区到改革开放前的60余年间,同处一村的苗族“蒙”①和“阿卯”②支系驾驭族群符号建构了区隔“他者”的婚姻模式,藉此与同村的另一支系以文化偏见的形式保持其族群边界,建立起同村落中具有文化差异的村落文化结构,维持了村落日常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转。国家现代化的背景中,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急剧冲击和村民观念的深入变革,“蒙”和“阿卯”基于族群符号所建构的传统婚姻模式趋于瓦解,传统的婚姻文化结构和村落秩序被打破,三角村苗族两个支系的婚姻模式在国家话语主导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以现代化为分析框架,在长时间田野调查基础上,以村民的口述叙事和行为特质为依据,以婚恋对象、通婚范围、择偶标准、择偶权力、婚姻仪礼、婚姻支出以及特殊婚姻习俗为分析单元,记述和探析了三角村苗族“蒙”和“阿卯”婚姻模式的变迁,发现,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婚恋对象的时空位移、通婚范围的由内向外延展、择偶标准的多元化、择偶权力的代际更迭、婚姻仪礼形式由简趋繁、婚姻仪礼内容由少变多,以及婚姻支出由低成本维系转向高成本负担等方面。此外,“蒙”和“阿卯”婚姻模式变迁过程还折射出国家...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状况
三、理论与方法
四、路径与框架
第一章 三角村:地理环境与婚姻变迁背景
第一节 川黔滇邻区典型的苗族迁徙聚居村落
一、三角村依托的自然环境:云南的“北大门”
二、三角村:川黔滇邻区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三、族群源流及其关系特点
第二节 从民国“垦荒区”到转型期的民族村
一、清末民初及民国“垦荒区”时期
二、土地改革和“集体化”年代
三、1978年以来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 “蒙”’和“阿卯”’的传统婚姻模式及其异质性
第一节 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文化传统
一、近代以前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传统
二、现当代以来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传统
三、川黔滇邻区苗族婚姻传统的文化特质
第二节 “蒙”和“阿卯”基于族群符号的婚姻偏见
一、语言和服饰区隔族际婚恋交往
二、芦笙和花山节排斥族际婚恋对象
三、“肮脏”与“阶序”观念强化族群认同
四、“端公”信仰与基督教型塑族群边界
第三节 “蒙”和“阿卯”的传统婚姻模式
一、“苗汉不婚”和“蒙”与“阿卯”互不通婚
二、父母和亲缘集团控制或干预择偶权力
三、“蒙”重“人伦”与“阿卯”重“神性”的婚姻仪礼
四、“蒙”和“阿卯”婚姻开支传统的相异性
五、“蒙”的先婚后育与“阿卯”的先育后婚
第三章 “蒙”和“阿卯”’传统婚姻模式的变迁
第一节 “蒙”和“阿卯”谈情说爱时空的重组
一、语言接触和语言群体的分化打破了婚恋界限
二、传统服饰为标识的婚姻集团趋于解体
三、花山节的衰微与变异对婚恋对象的影响
第二节 “蒙”和“阿卯”配偶选择的变迁
一、择偶标准的多元化趋向
二、通婚范围从内向外扩展
三、择偶权力转向代际协商
第三节 “蒙”和“阿卯”婚姻仪礼的变迁
一、婚姻仪礼程序从简单到复杂
二、婚姻仪礼内容从单一到多重
三、婚姻仪礼功能的现代性调适
第四节 “蒙”和“阿卯”婚姻开支的变迁
一、从低成本维系到高成本负担
二、婚姻开支形式和功能的现代性调适
第四章 特殊婚姻习俗从“民俗优位”’到“二元并存”
第一节 生育习俗:未婚生育与婚后生育“双轨制”
第二节 婚姻家庭对女性角色的型塑:游走在禁忌制度的边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J]. 崔榕.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2]未来视野下苗族婚姻道德观构建的两个维度——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为例[J]. 陈世荣,邓显波.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10)
[3]天主教与滇南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嬗变[J]. 和少英,吴兴帜. 民族研究. 2010(02)
[4]重庆秀山“金珠”苗族村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J]. 李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5]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的社会功能[J]. 宋科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6]传统与发展——文山苗族婚俗调查[J]. 刘祖鑫,杨甫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7]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 彭兆荣. 民族研究. 2002(02)
[8]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J]. 杨昌萍,徐海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本文编号:3283137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状况
三、理论与方法
四、路径与框架
第一章 三角村:地理环境与婚姻变迁背景
第一节 川黔滇邻区典型的苗族迁徙聚居村落
一、三角村依托的自然环境:云南的“北大门”
二、三角村:川黔滇邻区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三、族群源流及其关系特点
第二节 从民国“垦荒区”到转型期的民族村
一、清末民初及民国“垦荒区”时期
二、土地改革和“集体化”年代
三、1978年以来的社会变革
第二章 “蒙”’和“阿卯”’的传统婚姻模式及其异质性
第一节 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文化传统
一、近代以前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传统
二、现当代以来川黔滇邻区苗族的婚姻传统
三、川黔滇邻区苗族婚姻传统的文化特质
第二节 “蒙”和“阿卯”基于族群符号的婚姻偏见
一、语言和服饰区隔族际婚恋交往
二、芦笙和花山节排斥族际婚恋对象
三、“肮脏”与“阶序”观念强化族群认同
四、“端公”信仰与基督教型塑族群边界
第三节 “蒙”和“阿卯”的传统婚姻模式
一、“苗汉不婚”和“蒙”与“阿卯”互不通婚
二、父母和亲缘集团控制或干预择偶权力
三、“蒙”重“人伦”与“阿卯”重“神性”的婚姻仪礼
四、“蒙”和“阿卯”婚姻开支传统的相异性
五、“蒙”的先婚后育与“阿卯”的先育后婚
第三章 “蒙”和“阿卯”’传统婚姻模式的变迁
第一节 “蒙”和“阿卯”谈情说爱时空的重组
一、语言接触和语言群体的分化打破了婚恋界限
二、传统服饰为标识的婚姻集团趋于解体
三、花山节的衰微与变异对婚恋对象的影响
第二节 “蒙”和“阿卯”配偶选择的变迁
一、择偶标准的多元化趋向
二、通婚范围从内向外扩展
三、择偶权力转向代际协商
第三节 “蒙”和“阿卯”婚姻仪礼的变迁
一、婚姻仪礼程序从简单到复杂
二、婚姻仪礼内容从单一到多重
三、婚姻仪礼功能的现代性调适
第四节 “蒙”和“阿卯”婚姻开支的变迁
一、从低成本维系到高成本负担
二、婚姻开支形式和功能的现代性调适
第四章 特殊婚姻习俗从“民俗优位”’到“二元并存”
第一节 生育习俗:未婚生育与婚后生育“双轨制”
第二节 婚姻家庭对女性角色的型塑:游走在禁忌制度的边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湘西苗族婚姻文化的百年变迁[J]. 崔榕.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2]未来视野下苗族婚姻道德观构建的两个维度——以云南文山苗族婚姻习俗为例[J]. 陈世荣,邓显波.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10)
[3]天主教与滇南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嬗变[J]. 和少英,吴兴帜. 民族研究. 2010(02)
[4]重庆秀山“金珠”苗族村的民俗文化及其变迁[J]. 李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5]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的社会功能[J]. 宋科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6]传统与发展——文山苗族婚俗调查[J]. 刘祖鑫,杨甫旺.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7]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 彭兆荣. 民族研究. 2002(02)
[8]黔东南苗族婚俗的变化[J]. 杨昌萍,徐海兵.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本文编号:3283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28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