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8 05:55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种以公众为中心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实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融入互联网思维来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建设智慧政府的目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出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强了政府各部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公民有效参政议政,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为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但由于我国对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准阐述的基础上,总结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作用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我国政府应大力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和政务服务监督体制,利用“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理念,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务服务网站与移动政务APP建设,加强相关技术和法律建设,预防安全隐患,重视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激发...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
2.1.1 “互联网+”的提出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涵
2.2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2.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2.2.2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2 无缝隙政府理论
2.3.3 社会契约理论
2.3.4 责任政府理论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3.1 促进公众与政府无缝隙沟通,重塑社会信任机制
3.2 构建新型政府运行机制,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阳光政府建设
3.4 推动简政放权进程,打造服务型政府
3.5 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的问题
4.1 政府网络服务意识差
4.2 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3 公众仍停留在被动参与阶段
4.4 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用户体验感欠佳
4.5 政务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安全面临挑战
4.6 数字鸿沟问题严重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问题的原因
5.1 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5.2 国家层面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5.3 公众网上参与意识有待觉醒
5.4 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5 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
5.6 互联网发展不平衡
第6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6.1 完善网上政务服务监督体制,提高公务人员素质
6.2 建立顶层协调机制,推动协同发展
6.3 重视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6.4 加强政务服务网站与移动政务APP建设,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6.5 预防网络安全隐患,加强技术支持和法律建设
6.6 普及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初探[J]. 梁紫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4)
[2]用户使用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J]. 王亚倩.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05)
[3]基于时代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安全保障探析[J]. 潘红. 通讯世界. 2018(02)
[4]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J]. 金毅,许鸿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5]再论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 褚松燕.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6]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演变:一个多案例的研究发现[J]. 侯俊东,肖人彬. 管理评论. 2017(10)
[7]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机制研究[J]. 田雪琳. 南方农机. 2017(08)
[8]公共服务“供给管理”的逻辑与进路[J]. 曹爱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9]“互联网+政务”:内涵、形势与任务[J]. 后向东.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6)
[10]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深化信息惠民试点建设[J]. 宁家骏. 电子政务. 2016(05)
博士论文
[1]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蔡晶波.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互联网+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研娜.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杨静.安徽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88990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
2.1.1 “互联网+”的提出
2.1.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涵
2.2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2.2.1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2.2.2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2 无缝隙政府理论
2.3.3 社会契约理论
2.3.4 责任政府理论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3.1 促进公众与政府无缝隙沟通,重塑社会信任机制
3.2 构建新型政府运行机制,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阳光政府建设
3.4 推动简政放权进程,打造服务型政府
3.5 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的问题
4.1 政府网络服务意识差
4.2 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3 公众仍停留在被动参与阶段
4.4 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用户体验感欠佳
4.5 政务信息安全和公民隐私安全面临挑战
4.6 数字鸿沟问题严重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问题的原因
5.1 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5.2 国家层面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5.3 公众网上参与意识有待觉醒
5.4 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5 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不健全
5.6 互联网发展不平衡
第6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研究
6.1 完善网上政务服务监督体制,提高公务人员素质
6.2 建立顶层协调机制,推动协同发展
6.3 重视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6.4 加强政务服务网站与移动政务APP建设,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6.5 预防网络安全隐患,加强技术支持和法律建设
6.6 普及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第7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初探[J]. 梁紫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8(04)
[2]用户使用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J]. 王亚倩.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05)
[3]基于时代电子政务以及互联网安全保障探析[J]. 潘红. 通讯世界. 2018(02)
[4]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J]. 金毅,许鸿艳.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8(01)
[5]再论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 褚松燕.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01)
[6]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演变:一个多案例的研究发现[J]. 侯俊东,肖人彬. 管理评论. 2017(10)
[7]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机制研究[J]. 田雪琳. 南方农机. 2017(08)
[8]公共服务“供给管理”的逻辑与进路[J]. 曹爱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9]“互联网+政务”:内涵、形势与任务[J]. 后向东.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6)
[10]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深化信息惠民试点建设[J]. 宁家骏. 电子政务. 2016(05)
博士论文
[1]政府网站的服务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蔡晶波.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互联网+政务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研娜.沈阳师范大学 2017
[2]基于“互联网+政务”的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 杨静.安徽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28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28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