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1-07-26 21:54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及多元一体文化观。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和弘扬的,其历史变迁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共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由民族认同拓展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圈层化迭代过程。"多元"包容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一体"是历史的潮流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因此,要从文化为"经"、历史为"纬"的格局出发,从营造互惠均衡的环境、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完善社会共生的制度界面、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累积多民族文化其生的能量场等五个维度建构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一、文化共生、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文化共生的发轫
    (二)民族认同的演进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升华
二、基于多民族文化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路径
    (一)营造互惠均衡的环境,形塑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观念结构
    (二)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提升族群之间的协同内聚功能
    (三)完善社会共生的制度界面,彰显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
    (四)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五)累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能量场,建构多民族国家的和美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传统文化根脉及民族特色[J]. 王桂兰,刘建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2]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03)
[3]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 李静,于晋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4]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J]. 马戎.  思想战线. 2019(02)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 范君,詹小美.  思想理论教育. 2018(08)
[6]民族区域自治下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之省思[J]. 王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7]《中华文明的根柢: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J]. 姜义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8]如何进一步思考我国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讨论[J]. 马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9]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 胡鞍钢,胡联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10]支撑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适用技术共生创新研究[J]. 许志晋.  中国软科学. 2006(04)



本文编号:3304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04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