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型城市社会空间演变及形成机制研究——以珠海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1 07:16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表征珠海市社会空间的人口、家庭、住房和职业等方面的指标,提取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特征的主成分;利用系统聚类法,依据主成分对珠海市社会空间划分了不同类型,并分析社会空间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流动人口和本地多代户作为2个主要的持续性因子,其两者的异同和相互作用是珠海市社会空间差异和演变的主要动因;(2)虽然珠海市社会空间重构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主要是基于老城区的社会区更新演替,在空间上呈现了较强的圈层状分布和居住隔离现象,高学历人口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而低技术型的务工人员和农村人口处于城市的边缘区域;(3)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工业、高教园区和城市副中心为载体的"飞地",重新塑造了珠海市社会空间结构;(4)与非移民城市相比,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对主因子构成和社会空间分区类型划分的影响更为强烈,在空间分布上更为广泛;(5)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制度变革及人口要素的流动等方面共同形成了珠海市社会空间演变的机制.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珠海市行政区划图
2000年和2010年社会区的空间结构均呈现从城市核心向外围逐层拓展的趋势.2010年城市核心为集中混合居住区,最外围和边缘地带为原住民居住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图2B).而2000年核心区为政策性移民居住区、高学历人口居住区,外围则是原住民居住区和海岛留守中老年聚居区(图2A).在2000年和2010年共13个社会区中,流动人口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对除原住民居住区外的其他社会区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珠海市的社会区分区表现了极强的移民特征,本土原住民和流动人口除集中混合居住区外,在其他区域存在较明显的社会居住隔离现象.3 2000—2010年珠海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特征
珠海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主要是基于老城区的社会区更新演替,因此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第1圈层为城市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位置,是城市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集聚了城市的最主要的公共资源、人口和社会活动.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设立后,在政策支持下,城市中心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快,吸引了外来移民集聚在此区域,逐步形成了高度城镇化的城市核心区.2000年后,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该内核的周边逐渐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充足的就业机会促使人口集聚现象明显,使这一区域不断扩大,内部差异逐渐变小,2000年形成的政策性移民居住区、高学历人口居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区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2010年以集中混合居住区为主要社会区类型的大都市核心区.第2圈层为近郊科教、工业聚集区.这一圈层位于城市的中远郊,依托工业园区、城市开发区和大学园区等,外来人口逐渐进入并与本地居民融合,社会区类型从2000年的工业园工人聚集区、本地工人家庭聚集区、卫星城外来人口聚居区和原住民居住区逐渐融合为2010年的原住民居住区和农业人口与外来人口混住区,内部的差异也有所减弱.第3圈层为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受珠海市地形地貌、海洋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城镇化扩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阻碍,本地人口外迁,在2000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聚集区———海岛留守中老年聚居区;而后,随着海岛旅游的发展,非技术型外来务工人员进驻该社会区,多从事农业和商贸服务业,社会区逐渐演变为2010年的外来人口聚集区.(2)在传统城市中心扩张的同时,新的城市中心逐渐形成,社会分区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社会区分布更加均衡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圳市新移民社会空间分异[J]. 吴蓉,潘卓林,刘晔,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19(05)
[2]职业隔离、工资歧视与农民工群体分化[J]. 孟凡强,向晓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子女随迁的乡—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融入——以浙江金华市区为例[J]. 张园林,刘玉亭,陈妙蓉. 热带地理. 2019(01)
[4]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国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19(01)
[5]珠海外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李吉墉,周春山,杨高. 城市学刊. 2018(04)
[6]广州市社会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与分布格局[J]. 王洋,张虹鸥,叶玉瑶,吴旗韬,金利霞. 热带地理. 2017(01)
[7]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J]. 刘云刚,苏海宇. 地理学报. 2016(08)
[8]流动人口生育保险参与及其性别差异研究[J]. 梁土坤. 西北人口. 2016(04)
[9]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跟踪研究[J]. 周春山,胡锦灿,童新梅,边艳. 地理学报. 2016(06)
[10]转型新时期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与演化格局研究[J]. 唐子来,陈颂,汪鑫,肖扬. 规划师. 2016(06)
本文编号:3315054
【文章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52(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珠海市行政区划图
2000年和2010年社会区的空间结构均呈现从城市核心向外围逐层拓展的趋势.2010年城市核心为集中混合居住区,最外围和边缘地带为原住民居住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图2B).而2000年核心区为政策性移民居住区、高学历人口居住区,外围则是原住民居住区和海岛留守中老年聚居区(图2A).在2000年和2010年共13个社会区中,流动人口作为一个重要的因子,对除原住民居住区外的其他社会区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珠海市的社会区分区表现了极强的移民特征,本土原住民和流动人口除集中混合居住区外,在其他区域存在较明显的社会居住隔离现象.3 2000—2010年珠海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变迁特征
珠海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主要是基于老城区的社会区更新演替,因此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第1圈层为城市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位置,是城市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集聚了城市的最主要的公共资源、人口和社会活动.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设立后,在政策支持下,城市中心的党政机关、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快,吸引了外来移民集聚在此区域,逐步形成了高度城镇化的城市核心区.2000年后,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该内核的周边逐渐发展,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充足的就业机会促使人口集聚现象明显,使这一区域不断扩大,内部差异逐渐变小,2000年形成的政策性移民居住区、高学历人口居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聚集区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2010年以集中混合居住区为主要社会区类型的大都市核心区.第2圈层为近郊科教、工业聚集区.这一圈层位于城市的中远郊,依托工业园区、城市开发区和大学园区等,外来人口逐渐进入并与本地居民融合,社会区类型从2000年的工业园工人聚集区、本地工人家庭聚集区、卫星城外来人口聚居区和原住民居住区逐渐融合为2010年的原住民居住区和农业人口与外来人口混住区,内部的差异也有所减弱.第3圈层为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受珠海市地形地貌、海洋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城镇化扩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阻碍,本地人口外迁,在2000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聚集区———海岛留守中老年聚居区;而后,随着海岛旅游的发展,非技术型外来务工人员进驻该社会区,多从事农业和商贸服务业,社会区逐渐演变为2010年的外来人口聚集区.(2)在传统城市中心扩张的同时,新的城市中心逐渐形成,社会分区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社会区分布更加均衡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圳市新移民社会空间分异[J]. 吴蓉,潘卓林,刘晔,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19(05)
[2]职业隔离、工资歧视与农民工群体分化[J]. 孟凡强,向晓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子女随迁的乡—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融入——以浙江金华市区为例[J]. 张园林,刘玉亭,陈妙蓉. 热带地理. 2019(01)
[4]家庭视角的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基于中国8个城市的实证分析[J]. 陈宏胜,王兴平,刘晔,李志刚. 热带地理. 2019(01)
[5]珠海外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 李吉墉,周春山,杨高. 城市学刊. 2018(04)
[6]广州市社会空间质量的综合评价与分布格局[J]. 王洋,张虹鸥,叶玉瑶,吴旗韬,金利霞. 热带地理. 2017(01)
[7]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J]. 刘云刚,苏海宇. 地理学报. 2016(08)
[8]流动人口生育保险参与及其性别差异研究[J]. 梁土坤. 西北人口. 2016(04)
[9]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跟踪研究[J]. 周春山,胡锦灿,童新梅,边艳. 地理学报. 2016(06)
[10]转型新时期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空间结构与演化格局研究[J]. 唐子来,陈颂,汪鑫,肖扬. 规划师. 2016(06)
本文编号:3315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3315054.html